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宣纸为例,依托在泾县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呈现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诸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影响、标准化的冲击以及传承人才的匮乏等。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学理反思,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传统技艺传承而非商业化与利益化,在尊重文化本源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革新、实施带徒传艺的师徒传承模式等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林凤群 《文化遗产》2010,(1):146-149,159-162
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如何对传统手工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生产性保护,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项目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作出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环境戏剧”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戏剧运动,经理查德·谢克纳倡导,并实施了大量戏剧实践活动.环境戏剧主张戏剧的自身能动性和社会实践性的积极探索,是对传统戏剧“摹仿说”观念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对当今与未来戏剧创作及研究具有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使传统戏剧遭遇到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在"非遗"保护的宽广视野中,博物馆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传统戏剧保护的行列,并渐或有中心化发展之势。博物馆静态性"展览"传统与戏剧灵动性"演出"本质,在博物馆的特殊空间语境中汇合,传统戏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双向保护与传承在展演结合中得以初步实现。由此,博物馆范式成为了传统戏剧,甚至是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最具文化原味与实践价值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作为政府推动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它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安徽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与全国类似的情况,探究我省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法律制度的缺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国家未及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的背景下,作为非遗资源大省的安徽,能否根据本省实际通过地方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来为我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法制保障,以从根本上解决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安徽要建立健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法规制度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势则十分严峻,如何加强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阐释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础上,探讨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为此类档案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年讨论较多的生产性保护就是在这两种路线基础上形成的新路线,它强调从文化生产角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的方法,既强调继承性,又重视发展性;既强调精神性,又重视实践性、经济性;既强调外在保护,又重视自我发展。当然,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为主、依法生产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涉及对非物质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解、对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属性的认识、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特点的看法等问题,既是作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实践的体会,又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被过度商品化、庸俗化,这似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然而,印尼巴厘人在利用传统歌舞、宗教仪式、手工技艺等"非遗"旅游资源过程中,却能够很好地平衡"神圣与世俗"、"本真与流变"、"局内与局外"、"传统与现代"等诸多二元关系,他们以"文化旅游"为中介,建构"社区参与"和"原生态利用"机制,妥善处理上述二元关系,从而有效地保护、利用、传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巴厘现象"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华 《档案管理》2020,(1):52-53
戏剧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戏剧资源非常丰富,当前戏剧种类超过了400个,但因为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戏剧尤其是民间戏剧正在消亡,迫切需要加以挽救。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承担载体的职责,很多民间戏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都是归功于档案的作用。基于此,要更加重视对民间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和保护,使其永葆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2.
科普场馆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用科学的方法、新颖的形式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是科普场馆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沉浸式戏剧成为一种体验感极强的创新艺术形式。本文从沉浸式戏剧和科普戏剧相关研究着手,分析沉浸式戏剧与科普戏剧的关系,提出以沉浸式方式开展科普剧创制与实施的可行性,并以《鲸的寻游》为例探索在科普场馆实践沉浸式科普戏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农村地方戏剧出现了新的生机,乡村戏剧生存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优化,其缘于两种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比较宽松,价值和观念多元化的倾向、乡村地方神庙及相应民间俗信的适度恢复,使娱神育人的地方戏剧再度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二是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推进,作为表演艺术的地方戏剧和民间俗信在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客观上也进一步拓展优化了乡村戏剧如庙戏的文化生态。乡村戏剧在其生存空间逐步得到改善后,其在乡村社会中所发挥的"娱神育人"、民间启蒙等文化功能也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资本,是企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付出的本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是形成企业资产和生产性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资本是一种投人,同时又是经济社会的一种生产。”  相似文献   

15.
据人民日报,10月18日,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去世。谢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他创造了一种传统,而在于他继承和发扬了一种传统,一种将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政治伦理情节剧“的电影传统。谢晋延续了一种精神传统,开启了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据人民日报,10月18日,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去世。谢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他创造了一种传统,而在于他继承和发扬了一种传统,一种将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政治伦理情节剧”的电影传统。谢晋延续了一种精神传统,开启了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6):77-80
与传统生产性实训基地相比,"校中台"作为一种由台院共建共管的,集节目生产基地与学生实训基地于一身的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践层面中表现出鲜明的产业对接特征,在理论层面深受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影响,又以动态生成的个性化知识观、项目驱动的融合性课程观和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学习观等"新三观"发展和超越了"旧三观"。  相似文献   

18.
高小康 《文化遗产》2013,(3):1-7,157
非遗保护的法制化需要有保护限制的确定性即"红线",但非遗的活态性质又与限制性之间有矛盾。非遗的保护面临的是连续、不确定的对象,因而保护的确定性是在不确定的渐变过程中找到限制范围。在文化生态保护中可以用生态壁龛概念来寻找确定性;在"生产性保护"中,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保护确定性的基础;而在作为保护内容的非遗教育中,则要注意教育内容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避免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普通技能教育,因而逐渐远离非遗教育的文化传承目标。  相似文献   

19.
黄进 《新闻界》2006,(5):31-32
资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是一种生产性资源,是形成企业资产和生产性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资本是一种投入,同时又是经济社会的一种生产。”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发生了巨大变革,从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到转向市场“求生存”,逐渐形成了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事业化管理,企  相似文献   

20.
陈熙 《文化遗产》2017,(3):64-68
波兰籍戏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在国际戏剧界享有盛誉。他的戏剧理论和实践至今影响着西方,甚至中国的戏剧界。近十年以来,逐渐有国内的学者开始从"戏剧人类学"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理论、方法论和实践中与仪式密切相关的各因素。事实上,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对格洛托夫斯基戏剧研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1962年,他在中国待了一个月,专门考察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回到波兰后,他将一些经验运用到了后来的演员训练中。直至晚年,格洛托夫斯基对戏剧本质的思考,仍然离不开对京剧等东方传统戏剧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