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作为一名美国问题的研究者,常常被人称作是"中国观察家"。其实,在过去的50多年里,美国问题才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我对中国也给予了颇多关注。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等很多领域都提出了新的主张,这些方面引起了我的注意。生态文明领域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及生态文明问题,并为此设定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且两国都意  相似文献   

2.
正我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告诉奥地利同事和亲朋好友时,他们顿感好奇,并将中国作为未来旅行的首选之地。同样,奥地利的自然美景、精致的传统乡村以及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也让中国人无限着"你好,我是老杨。"每次向中国的合作伙伴作这样的自我介绍时,我都感觉自己真的就是中国人。更准确地说,我是来自奥地利的中国人。与浙江广电集团合作5年之后,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海内存知己,天涯  相似文献   

3.
每次从法国回国休假都有人问我,法国人怎么看待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问题的确很难一言以蔽之。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进入互联网和智能通讯时代,北京和巴黎之间只有1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要是法国的"协和号"超音速飞机没有停飞的话,那么至多3个多小时足矣。令人遗憾的是,法国人同其他西方人一样,对中国的了解似乎依旧停留在遥远的过去。我想,这倒不是他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借中国美院九十周年院庆之机,我采访了其中的两位——来自美国纽约的柯伟业和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卡佳,想听听他和她在杭州学习、生活的感受,及其各自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同学的评价是,他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很巧的是,这次我采访的两位中国美术学院的留学生,相互之间认识。我先采访了来自美国纽约的柯伟业,第二天采访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卡佳。说起柯伟业,卡佳笑了,说:"他比中国人还  相似文献   

5.
再忆邓丽君     
舒姝 《文化交流》2017,(2):34-35
正"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一曲由三毛撰词的《橄榄树》,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扉,勾起了无数离乡人的乡愁,她的文字和才情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其实这首歌也同样寄托了三毛对故乡浙江舟山定海小沙的一片深情。  相似文献   

6.
正就在这时,四人被一声锣响惊醒。罗兰德甫一睁眼,便听见机器里传来一阵声响:"请各位贵宾六点整准时到达3号电梯口,三十分钟后将在餐厅为各位提供早餐服务。"斯滕和罗兰德率先抵达。"他们想对我们做些什么?"罗兰德问道。斯滕耸了耸肩,不置一词。这时,鲍勃和阿尔弗雷德也到了。电梯停了下来,亲切和蔼的侍者为客人们打开了门,一行人走了进去。电梯开始上行。"您这是要带我们去哪里?"鲍勃问。  相似文献   

7.
正"温州,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这个荣誉捐赠给世界温州人博物馆,是希望能和家乡父老分享我用心血换来的在国际舞台上的点滴成功。"如果说有人生来就属于舞台,叶璐毫无疑问就是这一类人。她是从温州走出去的世界级女高音歌唱家,在音乐路上,她先后收获了"意大利歌剧终身成就奖"、意大利"文化骑士"和"文化形象大使"等烙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我的(埃及)老师教过我们一句话叫"求知哪怕远中国"。这是一句阿拉伯古语,老师解释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古老,文化灿烂,知识像大海一样学不完。"从此我有个梦想,就是"去中国"。2011年和2015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到了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2019年到杭州参加中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了求知,我和来自17个国家的31位朋友相聚在人间天堂杭州,这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研修班开办了20天,我把它称作"走进天堂·20天的故事"。在研修班的开学式上,大家互相认识,分享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和老师交流,一起合影,气氛热烈,而且大家都努力用中文进行交流。此次研修班的日程和内容安排得非常好,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精彩的体验活动等,大家收获丰富,气氛  相似文献   

9.
赖晨 《文化交流》2013,(10):37-40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中国人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大门。1860年末、1861年初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政府主导的自我探索。 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为给进一步的经济改革打下基础,1884年(光绪十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指示翰林院及六部,拟定了一份派遣官员前往外国访问考察的计划及《出洋游历章程》,规定了调查任务和考察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视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其实百岁老人于友在漫长的新闻生涯中,不仅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而且讲述了许多外国人热爱中国的故事——2016年,新闻界前辈于友先生101虚岁。4月6日下午,北京蓝天白云。我叩开了于老的家门。"欢迎、欢迎!"于老笑容满面,精神矍铄,站在门口迎接我。进门坐下,于老给我沏茶,我连连道谢。于老的女儿递给我一册《走过百年的老爸》。这是早两个月春节期间,于老的子女为父亲一百周岁做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