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述历史以搜集历史、弥补文字史料记载不足的显著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学术研究领域.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应用口述历史对民族濒危口传文化进行抢救性研究已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土家族挑花的传承现状,阐述了吉首大学图书馆应用口述历史研究土家族挑花的必要性与步骤,并探讨了该馆口述历史工作的未来设想,以期为图书馆在民族口传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最大作用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2.
1 访谈意义 土家族挑花是土家妇女世代相传的一种优秀传统女红技艺,其图案繁复多样,内涵丰富,反映了该民族的图腾信仰与风土民俗,对探寻土家族传统文化基因具有重要价值.但在社会转型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土家族挑花面临被替代、失传和消失的危机,图书馆理应担当起传承与研究此项技艺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呈现"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特点,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也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有民族有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为了满足各个层级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创造发明出来的加工制作技艺,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兼具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反映,更是历代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机器大生产的当代,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及其传承现状值得我们探究、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风靡,凝结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先民的创造力更是值得被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杨建红 《大观周刊》2012,(47):51-52
一、黔东南刺绣简介 黔东南州民族刺绣由苗族刺绣和侗族刺绣两大刺绣体系组成,刺绣风格各具特色。本文以苗族刺绣为例,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技艺针法共有挑花、平绣、插花、锁绣、破线绣、锡绣、蚕丝绣、辫绣、疙瘩绣、两针绣、短针绣、堆花、盘线绣、打籽绣 、贴花、针织绣、滚边17大类,其中锡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进行刺绣的技艺,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的321Ⅶ-22苗绣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谢鑫  叶玲 《兰台世界》2016,(11):37-38
澄城刺绣是一种集观赏与实用价值于一身的古老民间手工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但现如今这一传统民间技艺面临濒危的困境,急需各级政府和人员加大保护、传承、开发的力度,使其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手工业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潮州刺绣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顽强地生存在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潮汕大地。本文以潮州刺绣为案例,对不同经营体制下的潮绣制作及加工行业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对不同状况的梳理,证明了潮州刺绣在当下的传承与潮绣商品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翠玲 《东南传播》2014,(11):31-33
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国际传播能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区域文化,构建良好的区域形象,并有效促进当地文化产品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解决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和社会传习问题。本文以江苏传统手工艺为研究切入点,在分析传统手工艺国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国际传播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民间传播力量,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深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特征,针对地域特征确立整体传播战略目标和统一的核心形象,综合运用新旧多种媒介平台的同时采取更适合传统手工艺特性的传播方式与载体。  相似文献   

9.
张杰 《青年记者》2017,(23):139-140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但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很大冲击,面临发展的窘境.虽然十几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中,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品类得以抢救和保护,但是传统手工艺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解决.在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互联网生存为背景的现代传媒环境下,传统手工艺可以尝试与互联网结合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和出路.  相似文献   

10.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和脑力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以健康地成长。”“工艺”是“工”与“艺”的结合,有着双重的指向性与标准性,是物质性与审美性的多层重合。卢梭所说的“工艺”在汉语中应该解释为“手工艺”。《当代汉语辞典》解释“手工艺”为“指具有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如挑花、刺绣、绳丝等”。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内容丰富翔实,开发利用这一档案信息资源对其活态性传承保护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现状,阐述活态性开发思路与要素,分析滞后问题,提出开发建议。依据民族自觉、转化创新理念,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构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传承人才和研发特色产品,可推进其活态性保护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从非遗保护视角来看,这不仅再造了地方手工刺绣新的文化生态,也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3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文化传承和展示民间技艺的艺术语言,经漫长时间的淬炼,与地域环境、民生相融,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传统文化风貌.2016年5月,科学出版社推出李琰君教授所著的《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一书,以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为研究重点,对其分类、演进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传统民居门窗制作工艺、材料应用、图案色彩、民俗审美等信息,为读者揭示关中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朗溪竹板桥造纸技艺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2007年5月31日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绿色环保,政府支持,全民参与,为其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养蚕、缫丝、刺绣都是妇女操劳之事,妇女与刺绣有着天然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妇女辛勤劳作和不懈创造,才使蚕丝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产生了缤纷的丝绸、多姿的刺绣. 以苏绣为代表的江苏刺绣,产生于苏州地区,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又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历史上,苏州地区人多地少,尽管稻作精耕细作后产量逐年增加,但统治阶级盘剥沉重,下层民众也只能够勉强度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宫廷手工艺,"京绣"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且已被列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范围之内。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京绣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与风格,其选料精细,针工巧妙,色彩绚丽,格调高雅,  相似文献   

18.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覆盖群体广泛,在传承传统文化、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结构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南手工艺村的发展得益于政府总体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泰国推动"一乡一品"战略,支持偏远地区农民通过传统手工艺制造特色产品;印度手工艺集群化计划主要根据手工业区域分布特点,因类制宜,区别施策。日本的手工艺村由政府和民间共建,体现了面向新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这些发展策略以村落为单位,既注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注重市场效益,将生产与销售结合,将传统手工艺群体发展成为管理专业、运营独立的共同体,可为乡村振兴视野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出版广角》2019,(4):42-44
媒介已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使传统民间艺术主动回应媒介文化力量的召唤,转型为媒介景观化的民间艺术,演变为文化消费品或审美欣赏的对象。文章重点论述媒介化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转向的历史逻辑以及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建构现代民间艺术审美话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空间与文化传承主体的有效保护。针对广东省最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连南瑶族聚居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按全面整体保护、特色村寨保护与遗址保护三类标准对连南排瑶传统文化空间予以分类保护,并建立涵盖瑶族民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组织机构在内的文化传承主体保护机制,唤醒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瑶族民众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传统人文土壤里继续生长,使保护工程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