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月22日,喜讯从卡塔尔多哈传来,中国大运河和中国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成功。由此,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47项,居世界第二。杭州也成为拥有西湖、大运河的“双遗产”城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一个大跨度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涉及沿线8个省市的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城市,杭州人民对这条千里长河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倾注全力助推运河申遗。本刊这期刊出的《当代马可·波罗重走运河路》《〈遇见大运河〉:用舞蹈语言助力大运河申遗》两文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和形式为助推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出自己的努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保护遗产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本刊将继续关注申遗成功后的新亮点,刊发相关的文稿和图照,让古老的大运河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正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总长2700公里。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浙东运河直抵东海,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河流,自西而东奔流。大自然以不可违拗的塑造展示了它的强硬,但在历史的行进中,需要粮食与文明,需要南北贯通。于是,中国有了一条大运河,从古代一直流淌到现代。在美国人大卫·皮卡斯(David Pickus)眼里,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当中国的五大水系自山脉中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之势时,也意味着它们将奔向各自的远方。但是,一条大运河将五大水系联结了起来。历代中国人,以团结之力,实现了河流的"互通",一条条看似不怎么相干的河,由此成为一个系统,一个联系体。而运河两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其沿线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大运河乡土文化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价值,沧州段京杭大运河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诸多东西蜿蜒的水系中,那条以别出心裁的走向而贯南通北的大运河,无疑是最为霸气和吸人眼球的。它的特殊,源于它是人工斧凿与天然河道资源利用相融合的结晶。这项始自春秋战国,历隋唐、宋元而迄明清,不断开凿、修筑、疏浚、改道、整治而成的工程,是中华文明历程中的标志性大工程,我们现在称作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实由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和通济渠等段)、京杭大运河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有哪一条人工河流,能滔滔不息、不舍昼夜地流淌了1400多个春秋、穿越长达1700多公里的土地?世界上又有哪一条人工河流,能负载与运输一个泱泱大国、数亿人口的生存资源与经济血脉以及整个民族的繁衍与发展?京杭大运河,这条地球上最早开凿又是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样齐名环宇,它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建筑的不朽杰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大人工奇迹,它的时空广阔与历史悠久,令中外人士叹为观止。大运河,如同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北京、一头挑着杭州,挑起了难以估量的华夏财富和文明。她由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相似文献   

7.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两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运河嘉兴段的2个遗产点分别是长安闸与长虹桥;6段河道是苏嘉运河、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桐乡崇福—余杭塘栖段。目前嘉兴的运河申遗点、段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本文作者为嘉兴日报记者。他于2009至2011年孤身行走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出发,沿大运河北上,分别采访记录了浙江段、苏南段、苏北段、山东段、河北段、京津段的京杭大运河现状和  相似文献   

9.
黄寓 《文化交流》2014,(10):38-41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大都从物质形态来看待,其实,审视它还可以从非物质性质的多方面出发。粢毛肉圆最具农耕风味从杭州坐船北行至余杭古镇塘栖,可以感受京杭大运河人家的水岸生活。百姓逐水而居,市镇因水而兴。而今,因为申遗成功,由大运河串起的沿岸美食也备受关注。从秀丽的风景到平淡的生活,最后落于暖心的美食——如果说一个地方想要与众不同地彰显自己,  相似文献   

10.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