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选译自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佐野贤治的新作《宝从田中来》(宝は田から)第一章以"乡土"为方法。作者重新梳理柳田民俗学的乡土研究方法,指出柳田民俗学作为经世济民之学,通过研究"常民"的乡土生活文化发现连结传统与现代的共通性生活意识。与近年来日本民俗学的相对封闭不同,柳田民俗学较早提出了世界民俗学的构想,提倡国家间的民俗比较。而脱胎于该构想的"世界常民学",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是匹配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带领人类通往"幸福"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日本民俗学本来把自身规定为研究当下之学,但在今天却疏离了"近代"。其原因在于战后的"民俗学"把"民俗"当做客观材料来看待,视"民俗"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提高材料的精确性、客观性,尝试把民俗学科学化。这种取向与柳田国男追求的民俗学并不相同,柳田国男的民俗学不是研究"民俗",而是一门通过"民俗"进行研究的学问。今天的民俗学应该回到柳田国男倡导的民俗学,从"当下的日常"中确立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6’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隆重召开。出席本次论坛的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档案系统、信息化工作管理系统的领导、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师生。与会者围绕着“建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张斌副院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国俊教授、国家档案局李和平副局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1928年3月21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刊行的《民俗》周刊意义非凡。《民俗》周刊继承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传统,在其前身《民间文艺》的基础上,扩大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范围。《民俗》周刊的刊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科逐渐成熟,开始具有自觉的学科意识。"(1)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等人均承担过《民俗》周刊的编辑工作。直到今天,《民俗》周刊创刊号《发刊词》所号召的——"我们要站在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民俗学学科发展脉络中,"20世纪民俗学"是以柳田国男及其研究为起点的。有关20世纪日本民俗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之学术动向的探讨,也是为了进一步探寻迈向"21世纪民俗学"的术语。以往的民俗学将研究对象仅限于"民俗",而将"人"看做"民俗"的载体或"信息来源"。为了摆脱这样的对"人"的观点,新一代日本民俗学者在以往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面向"人"的民俗学,从而使民俗学成为关注"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及生活经验的学问。民俗学研究不该只将"民俗"局限于与传统、传承息息相关的民俗事象,而是应该通过"民俗"探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之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以理解普通人"当下的日常"为目的的面向"人"的民俗学,实则是"回归"民俗学学科本质属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6.
祭与祭礼,是日本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民俗学一直关注的对象。传统的祭和祭礼,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的特征,使传统的民俗学的解释框架面临失效的危机。研究祭和祭礼,不但是了解日本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也蕴含着都市民俗学发展的重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市档案局和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联合创办的"‘3 1’档案论坛"首届论坛活动于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上师大副校长项家祥在论坛  相似文献   

8.
田野 《东南传播》2010,(10):63-65
网络专业论坛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参与其中的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群体传播的模式与机制也与普通群体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分析"排球在线"网络专业论坛这个案例,分析网络专业论坛中的群体的特征与群体传播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起,湖州日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为你‘薪’动”系列报道活动,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震慑遏制了欠薪行为,有力推动了欠薪事件解决,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工的好评。省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督查组对此表示:“这项创新举措值得全省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陆薇薇 《文化遗产》2023,(3):128-135
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害问题,日本民俗学者开始了环境研究的探索,主要体现为生态民俗学、民俗自然志、环境民俗学的三个潮流。然而此后相关研究并未能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近年来日本民俗学研究出现的一些变革或转向,如日常研究、个人生活史研究、vernacular艺术研究等,为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结合“四大公害病”之一的水俣病个案来看,不难发现,物的创作与个体叙述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个人及当地的日常。同时,其也令将水俣病视作非日常的我们反思自身的日常,质疑所谓的理所当然,为当代民俗学式的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1.
2013年6月8日,"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价值应用与传播路径"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国家外国专家局支持、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政府、商业界、学术界和传媒界的诸多中外专家共同就"国际传播环境下中国文化价值应用"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与有效路径"的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2.
岩本通弥  王晓葵 《文化遗产》2010,(4):109-115,158
"记忆"是最近20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作为以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记录为主要方法的民俗学,记忆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不但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为民俗学重新成为"当下之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社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虚拟学习社区作为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一种很有价值潜力的网络学习方式,是依托网络技术,将知识资源优势与虚拟技术平台强强结合的产物。本文以虚拟学习社区和知识交流模型为基础,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剖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课题和知识交流方式,并提出针对当前论坛的知识交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社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虚拟学习社区是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一种很有价值潜力的网络学习方式,以虚拟学习社区和知识交流模型为基础,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剖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交流主体、知识交流课题和知识交流方式,并提出关于当前论坛知识交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TEM教育和科技馆展示教育的共通之处,如跨学科整合模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和注重学习实施的过程等,并强调科技馆展示教育需具备“实践”“探究”“直接经验”三个要素。结合重庆科技馆“你‘浮’‘不浮’”课程,从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的流程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馆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6.
管先海  杨宝章 《档案》2020,(2):58-6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讲到"久久为功"。"久久为功"既是理念又是方法,就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档案工作更要"久久为功",在思想上要"沉得住",在管理上要"看得住",在服务上要"跟得住",在精神上要"耐得住",方能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7.
全民阅读是一项国家战略,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及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闽江学院图书馆在抓住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契机的同时,深耕、拓展全民阅读,不断开创捐赠工作与阅读推广的融合,提升师生阅读素养和能力。介绍“‘玉’见校友”活动的概况和成效,分析该活动的创新特色,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夯实阅读推广基础;讲好品牌故事,提升阅读推广效率;重视社会参与,助力阅读推广赋能等捐赠资源阅读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明学 《中国记者》2022,(11):84-85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部队新闻干事,再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用过的采访本装满了十几个纸箱,其中有一本最为特殊。打开斑驳的黑色封皮,扉页上不是新闻策划案,也不是采访内容,而是一封遗书:“我可能完成不了这次采访任务,如果下不了山,请组织帮助我妻子把年幼的儿子培养成人……请老婆原谅我,赡养老爹老娘的事拜托你了……”  相似文献   

19.
闺蜜作为女生之间交往的一种特殊群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圈层。戈夫曼的戏剧论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并且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际是由他人(社会)的期待来限定的。闺蜜在维持其个人或整体形象方面所采取的方式与其他剧班群体的表现方式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在新闻传播领域很少有对于闺蜜这个群体的研究。本文从闺蜜的定义、闺蜜作为个体的自我呈现、闺蜜作为整体的剧班表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毕芳  胡芳 《新闻前哨》2012,(7):46-46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独家新闻似乎越来越难出现,与其相对应的是新闻评论则更容易成为独家。由于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呈现出混乱无序、同质化严重等特点。论坛作为网络互动平台之一,也成为新闻评论繁荣的场所。那么,怎样在论坛上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笔者觉得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新闻评论议题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