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大意义。以沪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知识”“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保护行为”3个维度设计教材分析框架,通过编码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揭示沪科版必修教材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编写特色,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贯彻“两山论”的生态价值判断标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态价值目标。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内涵,对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重新厘定和审思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空场”关系,促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孕育、发展,并为高校德育由“人际关系”之“单向度”灌输向“生态德育”之互动实践范式的“突围”提供出路。基于此生态文明为理论的出发点,探讨生态文明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理论耦合”,指出生态文明之于高校德育优化的“正能量”,并提出构建高校生态德育的创新路径选择,为高校德育建设路径的新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相继写入党章和宪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有多处阐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2019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沪科教版)教材在“生物与环境”模块深挖生态文明教育价值,有机融入古今中外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和成果,依托教材促进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地反思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异化劳动现象,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将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克服劳动异化、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指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理论基石,汲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资源,以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源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整体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先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文明观的要求贯彻和执行,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相结合,思想和行动的结合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真谛落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积极主张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生态也是生产力,人是自然中多种角色的复合体。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权利的一种理性回归。因此,生态文明使发展理念有了质上的提高,成就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全面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把舵定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力求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命题从历史与实践出发,围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大理念,明确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引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全球生态文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我们应当系统地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完善生态保护及治理制度、坚持长期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培养来推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美丽中国建设及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秦汉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开发的高潮期,同时也是古代第一个灾害高发期。生态环境的质量大不如先秦,对生产生活产生诸多影响,有识之士为此各抒己见,形成的生态思想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系统探讨秦汉生态环境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时代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柯布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生态危机,他在对西方现代经济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备条件,建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倡导共同体经济的生态模式。柯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曾多次提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民懂得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可能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中国的政体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所普遍认可的范式 ,而人类对于未来文明的走向则缺乏远见卓识。历史地看 ,农业革命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全新基础。工业革命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 8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环保领域 ,不断掀起绿色产品浪潮 ,形成了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革命。生态革命必将创造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文明范式。这一范式之于中国 ,关键就在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倡导绿色文明,是高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为此,清晰界定生态文明的内涵,弄清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阶段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措施,对于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践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深刻理解和领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也要加强校内校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环境、运用多种生态文明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基础性、整体性的观点,借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态文明观,深化社会发展整体性问题和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树立全球风险意识重视社会转型问题,才能走一条共存、互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20.
加快城市绿色转型是中国努力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城市绿色转型的主体选择主要包括政府规划引导、产业界响应、企业自主行动、中介组织服务、社会群众参与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城市绿色转型,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加快绿色产业布局,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清洁生产,鼓励科研院所低碳创新,吸引社会群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