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刻舟求剑》(六年制第三册第20课)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饱含哲理,是向学生进行哲理教育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教学中,可抓住以下三点,使学生理解寓意,进行哲理教育和思维训练。一、抓题意,立悬念,诱发思维课题《刻舟求剑》概括了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思路,所以教学一开始就要紧紧抓住剖析课题,理解“刻”和“求”的意思及  相似文献   

2.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语三册34课《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趣、逗,喜”,引导儿童阅读课文,启发他们的思维,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由“喜”突破,逐步理清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最后一段的“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啊”,既是作者的感情,也是对上面各段的“我”捉小虾、“小虾真有趣”、“我”逗小虾意思的概括。然而学生却不能一下子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小虾”,这就造成了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最后一段的末句,由“喜”突破,让学生思考问题,逐步理清课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阅读课文《雕凤凰》是一则寓言,掌握寓意无疑是教学的重点。由于课文中人物交替出现,事件错杂展开,因而引导学生准确地捕捉寓意,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思路,扣住故事的主线,顺藤摸瓜,领悟寓意。对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胜负”、“不解”两个词语。2 .了解溪水变化的原因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CAI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学会本课生字。二、理清脉络 ,熟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 ,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 ,学习生字 ,掌握识字方法。2 .指导学生写字。三、感知课文 ,理清脉络1.分段轮读课文。2 .检查读文情况。3.自由读课文 ,理清脉络。四、巩固…  相似文献   

6.
教学《将相和》一文,我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纬度预设了本课的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人物特点,生成价值取向。一、激趣设疑,理清课文思路课前首先出示了《和氏璧》文配画故事,读完后,学生兴趣盎然,我趁势设疑:《将相和》一文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几个小故事,你愿意了解吗?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说出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很快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再次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最后一部分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学生通…  相似文献   

7.
《景阳冈》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根据阅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按事情经过理清了文章段落,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应着重“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清特点”。 一、突难点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故事情节学生大都有所了解,但有很多词语是文言词,有些句子与现在讲的普通话不大一样,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紧扣课后习题1和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如:“道”、“筛”、“吃”、“大虫”、“但凡”、“遭”、“岂”、“官司”等。只要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个理解上的难点,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相似文献   

8.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9.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理解寓意──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刻舟求剑》教例评析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史思之【教例】师:同学们,跟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坐船过江,不小心把挂在身上的宝剑掉到水里去了。这个人马上用小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说:“我的宝剑就从这里掉下...  相似文献   

1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1.
〔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是本文揭示的道理。如何通过老人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故事来认识这一道理,就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一教学片断以“找”为突破点,围绕老人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指点,终于“找”到骆驼展开。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氛围中攻下了这一难点,很有借鉴意义,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理解了生字词并掌握了故事梗概)师:(指板书的课题)从课题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找骆驼的故事(师用粉笔在“找”下加一着重号)。师:谁丢失了骆驼?生(齐):有个商人。师:…  相似文献   

12.
第九组教材由两篇讲读课文,两篇阅读课文和基础训练组成。训练重点是“叙事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这组课文内容生动,寓意深刻,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清各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读课文《惊弓之鸟》是一则逻辑性很强的成语故事。作者抓住“惊弓”和“落鸟”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比较深刻的唯物辨证观点。  相似文献   

13.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14.
开始备《说谦虚》这一课,我设想,课堂上加强朗读,进行分段,简单地找一找本文的论点、论据、结论,然后由学生讲讲领袖、名人谦虚的故事以及历史上受愚昧的统治者迫害的科学家的事例,求得一个热闹的收场。但这样讲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接触。后来,我们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说谦虚》一文的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从而掌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是课文的第2节对“先知先觉”的理解和第5节为什么说谦虚要联系国家大事,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确定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后,教者本人又怎样准确而深刻地理解重点与难点呢?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16.
《揠苗助长》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让学生理解寓意是教学上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一位教师通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结尾续编故事,让学生在自编自演中领悟寓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师:课文结尾处写到:“第二天那个人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他的儿子回到家后,会说些什么?“那个人”又会有什么反应呢?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场面热烈)师:哪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好,你们俩上来。你们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给我们介绍介绍。(生分别介绍自己扮演的角色。师为表演…  相似文献   

17.
《春蚕》详尽叙述了母亲养蚕的全过程,深刻表现了年年养蚕苦,殷殷慈母情。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母亲”形象,进行整体教学。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脉络,感知“母亲”形象。 先抓审题环节。问:看了课题,想一下本文该写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出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克服问答式的程式化的教学,再教《第一场雪》(第九册)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设问要利于课文思路的理清 《第一场雪》写的是某年“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情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联想。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理解课题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课文思路,而且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1.“ 一场雪”是什么意思?“第一场雪”呢? 2.“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3.根据课题,按你的想法应该怎么写? 然后要学生自学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按顺序排列。 2.找出各时间中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并按顺序  相似文献   

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治文讲读课中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一篇课文.怎样把它教得深入浅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采用了以下做法:一、抓住难点,紧扣中心,长文短教课文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例,都表现了鲁迅先生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比如教学第三段时,可让学生自己找重点词句,采用光议后说的办法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为什么“碰壁”,使学生们理解鲁迅为国、为民而不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