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瑄是明代前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明代号称“以理学开国”,明代前期,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学居于统治地位,薛瑄便是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薛瑄坚持维护程朱“道统”观念,这使他的思想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正统派”程朱理学特别是朱子之学的束缚,从而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薛瑄绝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或“谨守朱学矩矱”的学者。事实证明,是明代一位颇富独创精神的有  相似文献   

2.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的批判总结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理学家薛瑄对心与理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存在"吾心之理"是薛瑄心学的基础与出发点,"身心皆天理"是薛瑄心学的进一步推进与提升,在把握心中之理时,"操心"便成了薛瑄心学的归宿。薛瑄的心学不同于程朱,亦不同于陆王,却可以视为程朱向陆王转变在程朱学者身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段坚作为明代"理学名臣",长于易学,引洛入陇,提要关学,再续了关陇学术之脉。段坚发扬薛瑄"气理说",恪守天理与人心统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之理与人心之理是相通的,若人的天命之性得以复明,则气质之性亦将改变,进而提出"太极之理赋于人,其为性也本善,但气拘于前,物蔽于后,而性之本然晦矣"的观点。同时,段坚坚持正心与复性同步的为政与施教原则,推行"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变之俗"的理念,教人诚敬修身,涵养心性。先后培养了大量的门人弟子,对中兴关陇理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的苦乐观。明代理学虽然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但是在对“乐”的看法上又有所差异。与宋代程朱苦乐观相同,明代理学家们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天理”来诠释“乐,”也认为“乐”是心中“纯粹天理”境界,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注重人生实践,对于宋代理学家们要求“格”那无穷无尽的“天理”感到既不切实,又有脱离人生的感觉,于是明代的理学家们大都把“理”诠释为“当然”之则。故而他们心中之“乐”主要是与所当然之“理”合而为一境界中所体会到的无忧与心安。  相似文献   

5.
薛瑄是明代前期理学家,黄宗羲说他“悃愊无华,谨守宋人矩矱。”(《明儒学案》卷七)全祖望批评黄宗羲这一结论是出于“门户之见”。(《鲒琦亭集。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宗羲生于姚江,欲抑王(守仁)尊薛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薛之徒,阳为引重而阴致微辞,于王之徒,外示排挤而中存调護”。(卷五十八)黄宗羲轻轻一笔,把薛瑄作了无研究价值的盖棺论定。因之翻阅近代各哲学史著作,几乎没有提到过薛瑄的名字,间或有之,也简单几笔,只作为朱学维护者而已。“明  相似文献   

6.
薛瑄在明代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性说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将薛瑄的思想概括为“以性为本”是有道理的。薛瑄的性说,虽然是继承了程朱的旨意,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观点也反映了明代思维发展的踪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尽管朱熹也强调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不可相离,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元气之理”,但实际上,朱熹还是把理看作是宇宙的主体,认为理在气先、天地万物是沿着理──气──物的顺序演变而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天下万物万化,何者不出于此理”②。也就是说,“理”不是万物的抽象,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前的…  相似文献   

8.
理气关系问题是宋元明清时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长期争论的一个原则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理”是世界万物最终根源,“气”是“理”的派生物;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最终根源,“理”只是“气”的规律。清代的唯物主义者戴震,在这一问题上继承发扬了唯物主义传统,对当时唯心主义的重要派别程朱理学进行了有力揭露和批判。下面,我们就他和程朱理学在理气观上的根本对峙点,作一些辩析。  相似文献   

9.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11.
薛瑄是我国明代前期朱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他对朱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改造,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学家。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理”、“气”的概念有过一个演变的过程。自宋以后,理、气关系问题实际被看作精神与物质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成了每个理学家  相似文献   

12.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13.
明前期理学大师,河东学派领袖薛文清之学,出自程朱理学,却对朱学作了重大修改与发展。(见拙作《薛瑄对朱熹理学的发展》,《晋阳学刊》1988.4)。可在薛文清家乡今山西万荣县平原村“薛夫子祠堂”却悬挂有“洪洞后学小子范国鼎”手书  相似文献   

14.
南宋以降,程朱“存理灭欲”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存理灭欲”实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扼杀.尤其对妇女的摧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戴震目睹社会现状,展开了对程朱伦理观的批判,提出“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等新的伦理观,为平民阶层争取生存权,其伦理思想影响了如凌廷堪、俞正燮等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5.
李梦阳是明代哲学思潮变革的一环,他的出现客观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梦阳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对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不满,在《空同子》中提出“日用即道”、“理欲同行而异情”、“以理制气,以定俟数”等观点,将哲学的本体引向百姓生活,肯定人性与人欲存在的合理性,顺应明中叶商品化大潮下士人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势,对程朱理学进行挑战和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士大夫文化很少有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之举,李梦阳也不想撼动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他只是发掘程朱理学中的合理成分,补充完善程朱后学的某些偏颇.  相似文献   

16.
薛瑄为学的特点在一个“实”字。他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他说:为学“千言万语只是实,思想万事万理不过一实”。又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必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薛瑄重视实用之学,这是他为学的宗旨。他说:“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要理解薛瑄为学实用的  相似文献   

17.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18.
1984年秋,在运城成立了“薛瑄研究小组。参加的除了运城师专的领导和教师外,还有山西省哲学学会、山西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同志,地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同志。两年来,小组同志一方面校点薛瑄全集和编注《薛瑄诗选》,一方面编集了一些论文,交给我们,陆续在《学报》刊出,如周庆义《傅山与薛瑄》、孙玄常《薛瑄诗选序》,王树山《薛瑄笔下的河东风貌》、李元庆《薛瑄决非仅仅恪守宋人矩矱》,郝星久《薛瑄世家族系考》等篇。本期又刊出了《校点薛瑄全集序》和魏宗禹、周庆义、孟肇咏的三篇论文。由于篇幅有限,别的只好在以后陆续刊出。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刊出的论文不免有错误或可议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9.
整个宋明理学围绕理本论、心本论还是气本论的本体问题展开了旷年持久的争论。程朱理学的理先于气、理静气动、理一分殊难以解决理气相隔的问题,陆王心学用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这种化气入理的手法克服了程朱理学的某些缺陷,然而到了王学末流却又流入了狂禅。到了明末清初,实学家以化理入气的手法,提出了元气实体、太虚本动、理在事中等观点,比较圆融地解决了程朱陆王本体论中存在的理气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与理念     
中国的宋明理学,喜欢讲“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有其“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所说的“理念”,就有点相似于宋明理学的“理”。“理念”也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在“未有天地之先”,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