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玲玲 《新闻世界》2011,(1):143-144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胡焱 《新闻世界》2013,(6):288-289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论析: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单数的人与复数的人,快思考与慢思考。  相似文献   

3.
彭正媛 《新闻世界》2011,(4):190-191
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在近一个世纪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舆论悬在虚空的社会图景,其深具洞察力的见解和前瞻性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重读经典,从社会和传播环境、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有幸发现悬在虚空的舆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可能。  相似文献   

4.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5.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红 《新闻记者》2006,(2):84-85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一问“舆论”是什么。在李普曼之前和之后.有无数人试图回答“舆论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通常读到的教科书和舆论学书籍中,舆论的定义各不相同。据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曼研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舆论就至少已有60个定义,要求放弃对舆论下定义的呼声日强。尽管舆论的定义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直带着问题读完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这本书的.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人或某个组织此语一出,立刻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公开道歉云云.看起来,"舆论"这个词似乎已经众所周知,甚至有点不言而喻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王冰  蔡月宇 《青年记者》2012,(11):20-21
一 在李普曼所著《公众舆论》第二章《审查与保密》中,通过详细描述“一战”中,某次战地新闻的见报过程分析了审查在战争宣传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论述信息是怎样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隐藏起来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那么,审查与宣传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认识呢?李普曼给出了答案,“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翻开最近的报纸杂志,不难发现新闻的主角总是所谓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之类带有明显身份标签的人物. 谈到“富二代”,人们总是想到飙车、炫富、纨绔子弟;谈到农民工,大家的印象是文化素质低等;谈到“90后”,无外乎非主流、个性张扬等.这就是他们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已经形成固定思维,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9.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虽是1922年的著作,但时隔近一个世纪,今日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0.
胡泳 《新闻记者》2023,(3):52-70+96
公众本身可能是幻影,而舆论可能是制造出来的——李普曼所描述的不完美的公众不可能构建民主的真正基础,此即《舆论》一书的核心内容。对于公民组成社区而致力于某些更高公共利益的想法,李普曼实施了最具破坏性的攻击之一。然而他的论敌杜威坚持,在一个民主国家,政治知识只能通过公民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关键是“改善辩论、讨论和说服的方法和条件”。在《舆论》问世100周年之际,回望“李杜之辩”,我们看到,李普曼强调的根本问题并未消失,而杜威的担忧和建议也一如既往地切题。步入网络社会,更多的信息并不一定会导致更多受启蒙的公民参与,也可能带来更多的噪音与无知;然而只要能够保持开放的话语和合理的辩论渠道,事实的真相总会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奠基人李普曼先生的《舆论学》出版至今已逾八十年,尽管书中的例证未免显得有些遥远,但书中的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却丝毫没有被时间所腐蚀。  相似文献   

12.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是19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将他称为传播学家,但是他对"群众"公众"舆论"等传播学领域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对"公众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归纳分析塔尔德和李普曼笔下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语境下理性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旨在获得理性公众舆论形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旦 《新闻记者》2005,(11):68-71
“舆论”这个东西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触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恰如王安忆《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像无声的电波,在上空交叉穿行:像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全城,而且会酿就一场是非的雨.是那种纠缠的、绵密细软的、飘飘洒洒霉透每个石库门角落的黄梅雨。美国看来也不例外,否则李普曼也不会说:“一般都认为,存在着一种叫做‘公众舆论’的力量乃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4.
公众舆论问题是公民社会建设中的焦点。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众舆论能否在正常的轨道上建立和发展,是能否真正建立公民社会的关键。文章对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断层"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弊端,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李普曼在发表《公共舆论》时,传统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限制,舆论的主体(公众)、客体(事实)和本体(意见)都存在着缺陷,舆论"不可能"成为可能;然而,在网络时代,形成舆论主体、客体和本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舆论开始出现"可能"的表象。但是,一方面由于网民只能更加接近"外部环境"的真相而永远无法得到真相,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权威性的缺乏,公共舆论在本质上仍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刘永漫 《新闻世界》2013,(9):156-157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理论的雏形,经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发展,在微时代,意见领袖有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  相似文献   

19.
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了阻碍公众舆论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的种种因素,这种分析自然给人以"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的结论。本文结合李普曼的思路,从公众舆论的三要素切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将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09年10月17日,当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的判决结果揭晓,手持"免责"协议的死者家属,最终有5位因"组织群众聚众闹事"而判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