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纪念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身上的“窈窕淑女”观念和传统妇道观及其它因素所致。小说不仅描写了爱米丽的悲剧,而且反映了福克纳表现在小说中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2.
三浦绫子的小说《冰点》是她的处女作,这部小说是借着“祷告”、“毅力”和“梦想”所完成的。从此,三十多年来,她写了四十多部小说,都是抱着同一的宗旨——“阐扬基督的爱和救赎的真义”而写成的,三浦绫子的文学极为生活化且不着痕迹地阐述“爱”,也反映出人性的爱恨情愁,充满戏剧张力。三浦绫子小说《冰点》更是如此,由爱转恨,由沸点走向了冰点。  相似文献   

3.
《呐喊》中的《鸭的喜剧》,如同丑小鸭,被评论界一言以蔽之为“写生命的伤亡”(因为写了鸭吃科斗子),是“爱的抒情”(因为主人公是“无所不爱”的爱罗先珂),“实在不能说是小说,倒是一篇优美的随笔”(因为违反了小说模式),云云。凡此种种,虽然有助于从表层概括作品,但并不等于道出了作品的真义,“既使文学艺术作品可能具有某  相似文献   

4.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毁誉参半的女作家虹影的两本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都是作家心灵深处开出来的“爱之花”。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完整再现了作者由于无法正视身边的“爱”而“出走”又转而“引归”的全部历程,表现了作家生命的成熟与爱的书写视角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小说《红豆》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真实表现生活的作品。也曾有人批判过,说《红豆》是一篇鼓吹“超阶级的爱”和“资产阶级恋爱至上”的小说。而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是江玫这个人物,江玫是《红豆》中的主人公,她是作者通过特定的历史环境塑造的一个鲜碉独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提起鲁迅的小说,不能不提及这三位女性:《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 我之所以称她们为“女性”,是因为她们和传统的“女人”是有所不同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女人”这一概念,由于千百年来的父权制道德标准的锤炼和渗透,已经具有了沁入人们意识、灵魂乃至日常机  相似文献   

8.
毛晓群 《海外英语》2022,(7):192-193
《纵情夏日》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书中,金索沃以捕食者,蛾之爱,老栗树三个故事为主线,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夏日景象,讲述了三对男女在不同的生态圈中“爱与抗争”的故事。该文旨在通过探讨小说中男性、女性与自然三者的关系,揭示金索沃小说《纵情夏日》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芳 《文教资料》2011,(33):17-18
冰心在小说《相片》中走出她早期“问题小说”单一性的“爱的哲学”主题,表现出了她对先前所持的宗教救世哲学的反思和对基督教中神性与人性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叙事声音和叙事聚焦的相关理论,在尼贝卡对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叙述者身份提出假设的基础上,探讨叙述者的合理身份问题,并对尼贝卡提出的叙述者即是“守护者”一说予以否认,实现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叙述者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1.
《路》和《传染病屋》分别是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和当代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作品,是典型的灾难小说或后启示录小说。它们题材相似,通过描写“逃离—路上—出路”三部曲,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爱、善、恶等特点,既隐喻性地暗示了大灾难的根源,又给予人类以希望和出路,达到了警示和鼓舞的双重目的。以“路”叙事,不但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且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因而成为两部后启示录小说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2.
乔治·爱略特和凯特·肖邦是19世纪英美著名女作家。在她们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觉醒》中,女主人公麦琪和爱德娜经历了一番“主体意识”的觉醒,但都以悲剧的死亡命运结束了和传统社会的抗争。两位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失落反映了爱略特和肖邦身为女性作家在19世纪作为创作主体的困惑和迷惘。悲剧潜质是时代在她们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莱斯利·费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批评先驱、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在他蜚声评论界的文学评论著作《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中,他对美国经典文学中的“魔性”特别青睐。这些融合了心理分析、神话和社会学维度的批判在将经典作品“祛魅”的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他文化批评思想中的“魔性”。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倡导“爱的教育”,他在他的著名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一书中阐述了“爱的教育”的精髓:热爱祖国、热爱父母、尊师爱生、同情弱小……书中叙述之爱,让人读来不觉就感动得流泪。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在幼儿园里,最需要的就是“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都德的《柏林之围》和茨威格的《看不见的收藏》两篇小说采用相似的手法即用“谎言”的办法 ,各自编织了一捧爱的花环 ,展示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心态 ,但又由于时代与个性等因素的不同 ,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原载《草原艺坛》1995年1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石头作为意象的在神话与传说中即已产生,如“女娲补天”、“望夫石”等。其后,石头反复呈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成为原型意象。如《水浒传》中的“石碣”;《西游记》中的仙石;《红楼梦》中的“顽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灵的、有生命或灵魂的。《石清虚》也可看作众多以石头为意象的作品中的一篇。小说写这块奇石与爱石人邢云飞之间的离合悲欢,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苦寻求“知己”、深感“知己”难觅的“感士不遇情结”。联系蒲松龄一生的坎坷追求,就更能触摸到小说的这种深层意蕴。作者以清虚石象征“士”,邢云飞就是那“知己”,读这篇小说,仿佛可以听到蒲松龄及其他古代知识分子渴望“知己”的殷切呼唤。但另一方面,“士为知己者用(死)”这句话在司马迁笔下是具有孤愤、叛遂意味的,从他自身的遭遇和《史记》中的人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伍尔夫曾对文中叙述声音中的"我"作了准确概括:“我爱,我恨,我痛苦。”本文试从《简·爱》中的第一人称自叙体及叙述者角色转换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如何从这一独特的叙事角度刻画了“自我”形象,达到了与读者成功的直接交流。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