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3.
吕智杰 《考试周刊》2012,(24):145-145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在哈佛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上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基于问题的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医学院首先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我试图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意识”培育,让学生用独特的历史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9.
杨宝霞 《考试周刊》2014,(61):29-29
<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提出一个一个"为什么",让我们认识许多未知邻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正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上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具有自主探究、质疑、思考、创新等思维品质。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培养的学生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问题意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日渐淡化.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便形成了“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问题意识一旦形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会只满足于表象,就不会对什么都视而不见,而会对观察到的现象敏于生疑、敢于存疑,进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创造力.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思维、新构思、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上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体思维的起步。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真正被启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是…  相似文献   

16.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下面谈谈本人在课堂提问方法方面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很难进行思维,更谈不上创新。陶行知先生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集中全力活跃思维,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力量。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思维与问题意识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的特征。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至I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