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朗读是一种眼、口、鼻、耳、脑协调并用的阅读活动,它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通过熟读、复述和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运用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意见。一、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发展语言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三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李袁峰 《教师》2010,(20):41-4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7.
王丽芳 《小学生》2013,(1):60-60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极佳载体。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感差。因此,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一大难点。怎样才能做好朗读训练呢?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它不是机械、简单、孤立的一种读书方式.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提倡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朗读、熟读、背诵,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以及对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小学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引导其穿透情感,领悟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孙曼丽 《考试周刊》2013,(52):40-40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朗读,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许多弊端,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语言感到生疏,不能很好地掌握书面语言,不能灵活地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应重视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 王庆华:朗读,毫无疑问,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家会看到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引领、指导学生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朗读?答案有:“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帮助”……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朗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朗读使学生学习普通话,用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通过朗读使学生识记生字,理解新词、句子,加大积累。  相似文献   

12.
情感朗读,就是把所有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活动。情感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朗读弱化的表征情感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每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  相似文献   

16.
朗读实质上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表达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过程,是需要将眼、口、脑同时运作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朗读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改善优化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在理论上、实践上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马文芳 《甘肃教育》2009,(19):61-6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使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王雪梅 《教师》2013,(36):62-62
一、朗读训练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理论和阅读分析理论来看,朗读在阅读教学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能力的好坏是衡量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标准。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相似文献   

20.
黄克炎 《考试周刊》2011,(24):60-61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