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弧圈球成了“天然克星”踏入六十年代,中国横拍和削球又遇上一个绝大的难题:弧圈球。1961年,日本人把弧圈型上旋球带到了国际乒坛,使素以削球见长的欧洲选手束手无策,以致纷纷弃守为攻,转而练上了弧圈球,进入了新的转型期。尽管日本的弧圈球被中国的直拍快攻所破,但却给中国削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2.
从本期杂志开始,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横板削球打法”的相关技战术。作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防守型打法,凭借其独特的击球效果,削球曾在世界乒坛占据着重要席位。  相似文献   

3.
在弧圈球尚未出现之前,我国乒坛一直由快攻和削球两种流派分庭抗礼。削球流派又分成三种支流:以姜永宁、王锡添、庄家富、张燮林为代表的以削为主的流派;以王志良、、梁友能、郭仲恭为代表的逼角反击的流派;以李仁苏为代表的靠削转与不转球的流派。几派各有所长,各树一帜。前两支削球流派,是不会轻易削出高于网的球的。后一支削球流派,由于经常  相似文献   

4.
在弧圈球闯入乒坛之后,使乒乓球的旋转、速度、力量、弧线、球路、快慢节奏、长短距离、左右阔度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战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给削球的反应、判断、技术的难度、战术的应变等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削球流派几乎找不到一种可靠有效的打法去应付。至今,还没有找出明确具体的措施与方法,来摆脱目前的困境。削球怎样对付弧圈球的进攻?几乎成为一道没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早期的削球打法是以稳削为主,目前单纯的削球打法已罕见,如今已发展到攻削兼备打法。由于弧圈球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曾使削球打法一度面临挑战和困难,经过几代削球选手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创新了“倒板”削球打法,削转与不转球,配合反攻打法和强化发球抢攻,加大反攻力度的攻削打法,使削球打法在世界乒坛上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历届世界大赛中,我国削球选手都为国家争取了荣誉。如60年代的张燮林、林慧卿和郑敏之;70年代的梁戈亮和葛新爱;80年代的陈新华和童玲;90年代的了松、王辉和成红霞。 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6.
怎一个“削”字了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宏达 《乒乓世界》2003,(10):10-11
自43届天津世乒赛丁松灵光偶现之后,“削球”两个字在中国乒乓球界乃至世界乒坛沉寂了八年之久。这八年间,以弧圈球为代表的攻球技术又有了长足进步,对弧圈球的发展与制约,成了中国乒乓球的核心话题。无论是中远台相持能力的强调,还是直拍反面技术的革新,都没有脱离这一范畴。相比之下,削球这一防守型打法沦落为少人问津的偏门,这在代表最先进技术的男子领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形势与概况乒乓球的握板法,可分为直握和横握两大类。在六十年代以中国和日本选手为代表的直握球板进攻型打法较当时欧洲横握球板防守型的打法要为先进,在成绩上占了明显的优势。但十多年来欧洲选手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弃守为攻,逐渐地建立起了一种横握球板,以攻为主,具有自己特色的打法。他们依靠自己身高体壮的良好身体条件,掌握了两面拉强烈旋转的弧圈球技术。近几年来,在其力量大,旋转强,板数多的基础上,加强了主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乒坛选手们运用弧圈球技术日趋熟练。尤其是许多欧洲运动员在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日臻完善的基础上,又掌握了反手拉弧圈球技术,形成了横板两面拉弧圈球的打法,对亚洲乓乒球选手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第三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第六届世界杯比赛上,欧洲运动员凭借娴熟的弧圈球技术,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在第六届世界杯比赛中,波兰的优秀选手格鲁巴曾先后两次淘汰我国优秀选手江家良,格鲁巴的精湛的弧圈球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9.
世界乒坛上有两大派系,一种是欧洲横握拍,另一种是亚洲直握拍。直握拍打法从50年代至70年代独占乒坛。中国的乒乓球在世界乒坛上,包揽过七项冠军,可谓乒乓球王国。目前的情况就不然了,欧洲的横握拍打法大有长进,展示出威力,向亚洲的直握拍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横板削攻型打法是我国乒坛上的一种流派。削攻型选手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历届世乒赛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直握球拍的张燮林,横握球拍的林慧卿、郑敏之都不愧为这种打法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乒乓球运动的飞快发展,世界乒坛上各种打法竞相斗妍,场上争夺越来越激烈。从六十年代初日本运动员发明并使用弧圈球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弧圈球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当代以匈牙利男队为代表的两面拉弧圈球打法和以瑞典男队为代表的两面快攻结合拉弧圈球打法,现已在世界乒坛上形成了一个威力很大的技术流派,并成为与我国  相似文献   

12.
谁是我们的“敌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尔德内尔今年35岁,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反胶.速度结合旋转打法。享有“常青树”美誉的老瓦,确有过人之处。横拍的侧上旋、侧下旋发球,接发球的晃撇技术,反手弹打弧圈球,都是出自老瓦的大手笔。那种审时度势的明睿,那种傲视群雄的气质,那种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那种细致人微的钻研与推敲.造就了这位乒坛怪杰。  相似文献   

13.
削球 慢一拍的风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但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削球选手在世界乒坛星罗棋布。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欧洲乒乓球的黄金时期,乒乓球运动的普及程度也很高,各地的球馆大多爆满。像理查德·伯格曼这样的削球手。不仅赛场内独步天下,赛场外也人人皆知。1952年孟买世乒赛,日本人佐藤博治带着一种全新的武器——海绵拍出现在赛场上。也就是从那时起.削球打法开始步入长达50年的下降通道。乒乓球技术日新月异,削球的风景却渐趋凋敝。时至今日。削球手已经沦为形单影只的落伍者。  相似文献   

14.
削球打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像大家熟悉的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梁戈亮、陈新华等,均是以削球为主的打法,曾多次在世界大赛中为祖国赢得多项世界冠军,为促进和提高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当今弧圈球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削球打法遇到了许多困难,这种打法的人也越来越少,并已引起世界乒坛的高度重视。 中国队在第41届世界锦标赛中,由于打法单调,创新较少,男队仅获团体第七名。此后,国家队重新组成教练班子,在1991年底于西班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杯赛时,教练组共同决定,把在德国俱乐部打球的  相似文献   

15.
DIY之海绵篇     
1926-1951年间的18届世乒赛赛场上,一直是手握胶皮颗粒拍的欧洲横板削球们独领风骚,初时十分有趣的旋转,到后来却逐渐异化为令比赛冗长乏味的桎梏。历史的车轮在前行,1950年左右,奥地利人首先使用了从新被埋没。时隔两年,日本选手佐藤博治首次使用8mm厚的海绵拍参加了在印度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乒赛,并一举夺得男单冠军。二十多载的坚冰终于一朝破局,世界乒坛的重心也由此开始东移。1957年正、反贴海绵拍的诞生,更为乒乓球运动开创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09,(5):76-79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初登世界乒坛的中国队,要想攀上高峰,就必须从欧洲和日本的夹缝中闯出一条路。当时的欧洲,主流打法正由削转攻,容国团能搓能拉.再加上发球和传统的左推右攻,既能对付削球又能对付攻球,趟出了一条路,首获世界冠军。日本人发明的弧圈球,还在摇篮之中,虽然旋转强,但中国队在胡炳权、廖文挺、吴小明等陪练的帮助下,用发球抢攻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影响乒乓球削球打法的不利因素,认为削球打法训练中应注意转、稳、低、变、攻,攻和削,凶练与稳练等关系,提出改进削球打法技战术的建议:提高削球的稳健性;降低削弧圈球的弧线;接好弧圈球;用好反拉技术;提高反手进攻能力;提高攻削结合能力;结合上旋球防守。  相似文献   

18.
乒乓球打法主要分为快攻型、弧圈型、削球型3大类。削球打法在乒乓球运动的早期是主流打法、在20世纪60-80年代起"奇兵"的作用。削球打法随着球台的加宽、球网的降低、比赛时间的限制、海绵拍和弧圈球技术的发明,从1952年第19届世乒赛开始,开始步入长达50多年之久的下坡之路。在攻球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削球打法将如何突破和完善自己,摆脱当今的困境并拓展生存空间,本文试图从削球打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环境入手,对该打法的发展趋势做一探讨,并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兼论技战术应用艺术。  相似文献   

19.
弧圈球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给削球打法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什么削球运动是在高速度强旋转的弧圈球面前显得难以对付?在比赛中,中台、中近台削弧圈球为什么极易失误或击球高球被对方冲,扣致死?我们认为:除了比赛规则越来越利于而不利于妨守之外,从力学的角度分析,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体育》1997,(1)
突击,是中国传统直拍近台快攻打法中一项最主要的技术.它指的就是在对手发球或接发球的一瞬间,运动员勇猛地于近台起板扣杀,以凌厉的连续攻势迅速置对手于死地.以往,这项特长曾一直是中国运动员对付外国选手的制胜法宝.可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欧洲弧圈球加快攻打法的崛起,它的威力好像不那么大了,乒坛上打近台快攻的选手也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