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高梁》这部小说,我自己是把它作为长篇来看待,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写一个长篇。写完《红高梁》这个中篇之后,接下来的约稿就很多,我也就觉得余兴未尽还似乎可以接着写。(镐梁酒》《高梁殡》《狗道》《奇死》,就是在1985年、1986年这两年一鼓作气写的。这五部中篇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人物是连贯的。而且很多情节是交叉写的,时空打得很乱,画面切割得很碎。因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实际上是“我”。小说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我父亲”这样一个复合的视角。为什么要采用这么一个视角?我想,这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3.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呢?自一九八○年我在省报上发表了第一篇通讯,又陆续在全国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了《山乡轶事》、《馍》等篇小说和议论文后,向我问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去年我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优秀奖以后,远方的同学也来信问如何写好作文。在这里,我想简谈一些自己写作时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03-105
<正>《太原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小岳打来电话,向我约一篇关于治学经验谈的文章,我有些意外,我没有什么治学成就,也没有什么治学经验可谈,怎么写呢?但他坚持说一定要写一篇,篇幅短一点都可以,并且还提出了交稿时间。我颇有些为难,但又盛情难却,只好答应下来。回顾我的学术之路,把我的治学经历写出来,希望能给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我的初中、高中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读完的,学习很不正规,因而没有学到  相似文献   

6.
是晚,翀儿缠着我要我讲故事。见我不理他,只管埋头爬格,便学着他妈妈的口吻:“一天到晚就是写,写,写不死!”“不写,哪来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几个毛钱!”又是妻的口吻。平日里,晚自习下了,我回到家里总要坐到台灯下爬格子。一爬就是两三个钟头。星期假日,更是好机会。有时爬个通宵达旦。我,一天不看书,吃饭就不香;一天不写写划划,睡觉便不甜。近年来,我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70多篇,有16篇教育教学论文见诸省级以上的杂志。说句大实话,我这个人笨的可以。能发表好许东西,完全是硬磨磨出来的。这就叫“苦心人天不负”吧! 记得在1975年初秋,我被推荐做上了民办教  相似文献   

7.
在《动物日报》发表作文小猴灵灵他们班的孔雀在《动物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作文,小猴灵灵羡慕的不得了,也想发表一篇。他回到家,问老熊猫:“怎么才能发表作文呀?”“你写的作文,修改后抄好,寄给编辑部,这就是投稿;如果你的作文质量好,编辑就会把作文发表在报纸上。”老熊猫耐心地跟他解释,然后问:“你什么时候也发表一篇呐?”  相似文献   

8.
2001年初识《教育文汇》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记得第一次读《教育文汇》时我十分惊讶:原来教育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呀!于是,我就停下写了七八年的诗和小说,写了几篇实实在在的属于自己生活的文章投给《教育文汇》。不久,我便接到编辑部的电话,说打算用我的一篇。当时我真的很激动,放下电话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那篇文章发表后,我每年都要在《教育文汇》上发表文章,有一年还发表了4篇呢!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10.
作文啊作文     
我喜欢写小说,也时常在网络或是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但我非常非常讨厌老师布置的那些作文,什么《校园一角》《一件最难忘的事》《我的家庭》……看到这些题目,我就一个词也憋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我有第三只眼睛!你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你会有三只眼睛啊?这第三只眼睛是干什么用的?哈哈,这可是个小秘密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有另外一只眼,更不知道它长在哪儿,是老师说我多长了只眼睛,同学们也这样说我。他们说是从我发表的20多篇习作中发现的。嘿嘿,我也觉得挺怪的。这两年,我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些习作,老师说我在选材方面是很独到的。像《好看的白菜花》,妈妈做菜切剩的白菜疙瘩,时间一长竟长出了些小黄花,我觉着挺好奇,便写了篇习作,在《作文报》上发表后,大家都说我会观察。再像《枣虫儿》,写的是我和爷爷吃枣时,不小心吃了一颗有虫子…  相似文献   

12.
正这次的演讲题目很明确,我想把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过一个个障碍物告诉你们。第一个障碍物是如何坐下来写作,这个好像很简单,其实不容易。总会有一些学生或者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我说只有一个字——写,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我记得写第一篇小说的时候,是短篇小说,我都不知道行怎么分,标点符号怎么点,就拿起一本文学杂志,打开来随便找了一个短篇小说研究,什么时候分行,什么地方用什么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3.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14.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回国以后,就办学校,再没有看小说的工夫了,这样的有五六年.为什么又开手了呢?——这也已经写在《呐喊》的序文里,不必说了.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一年五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以一定篇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江南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怀念。这就是节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上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本组课文的重点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及文采等诸方面都可  相似文献   

16.
开始佩服王蒙,是在读了他的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因为这篇小说写得确实很不错,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十分喜欢。可令我想不到的是这篇优秀小说刚发表出来时,还有过  相似文献   

17.
麦家  罗婷 《大学生》2012,(Z1):94
我在写这几部大家都知道的小说之前也写了大量小说,只是知道的人比较少。从1986年到1991年,我在创作初期写作的是军旅小说。尽管我挖空心思写身边的生活,可怎么写水平都一般般,没有多少人看,淹没在文学的大潮中。后来,我决定要写一些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另起炉灶。我确实有过比较秘密的经历——曾经在情报单位工作过很短一段时间。(这些过去我是绝对不说的,但现在我已经过了保密期。)这份工作说起来神秘,其实也不神秘,简单来说,这种机构每个国家都有,但这种机构的复杂也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于是,我决定写这个。这种创作涉及到保密问题,应该如何把握?我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我知道什么是泄密,我不要触碰它就好了。无限地逼近,又不去触碰它,当你做到这一点,小说的价值就出来了。当我真正决定写的时候,就想写一位破译家。但我没有做过破译工作,怎么写?我曾经见过破译家。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与学报结缘始于37年前。1985年夏,我将毕业论文《李开芳考论》删节、修改为《就李开芳投诚问题与舒翼先生商榷》,用正楷誊写送交学报。没想到几个月后这篇幼稚的文章竟然未做修改就发表在当年的第4期。此后十几年,我在学报发表了七八篇论文,其中三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学人而言是极大的鼓励。1992年,学报编辑部举办文科学报创刊10周年座谈会,记得请柬是余老师用红纸手书,简朴而诚恳。我校老中青作者代表济济一堂,本人受邀忝列其中。  相似文献   

19.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