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为移动工具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然而在当前,由于移动协作学习的特性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具体活动中,导致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具体设计方面存在缺失。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用来完善活动流程的设计,借以辅助学习,将成为本研究的设计重点。本文依据活动的层次性理论,分别从三个层面四大类型详细阐述设计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即活动过程阶段主要依据活动的层级模型(操作、行为、活动三级),同时根据归纳出适合开展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四种类型,即概念学习类、问题解决类、作品设计类和移动技术应用类进行具体活动步骤设计,并在"远程教育专题"课程中开展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进一步验证该活动过程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Pad等便携式工具的普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变革着学习的方式。移动学习(M-Learning)让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现实,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有效的碎片化学习。教育类APP作为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关注。本文通过对现有教育APP的应用调研,对移动学习的媒介发展、教育APP的类型和应用模式做了梳理,以期为教育APP的设计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移动学习通常是指借助移动设备获取课程资源而进行的学习。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基于智能代理的移动学习平台,它能兼容不同类型的移动处理环境,根据客户端需要的课程资源格式搜索转换工具并自动完成格式转换。  相似文献   

4.
移动学习通常是指借助移动设备获取课程资源而进行的学习。介绍了一个典型的基于智能代理的移动学习平台,它能兼容不同类型的移动处理环境,根据客户端需要的课程资源格式搜索转换工具并自动完成格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简单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类型,并举例分析了资料型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型探究4种探究学习类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指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该文围绕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问题 ,从生态观的视角提出了整合性学习模型。把学习环境分为两大侧面 :学习社群和信息资源。技术作为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中介工具 ,主要发挥四种功能 :学习监控工具、媒体、信息处理工具和社群互动工具。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种信息技术在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中的整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移动学习效果的提升面临着复杂移动情境下空间化学习的自适应挑战。文章以云计算支持下的网络学习空间(即学习云空间)为背景,分析了移动学习的自适应因素,提出了一个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学习自适应模型,并探讨了移动学习的自适应实现机制及其应用策略。研究依托iStudy的移动学习自适应系统进行应用实践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两种风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场依存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均使用该系统,其学习成绩没有差异;两种风格学生均认为该系统更加便捷适用,场依存型学生认为该系统更有利于促进学习。研究为促进移动学习的自适应和个性化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移动学习、移动学习2.0的探讨,给出了一个"自主—探究—协作"移动学习模式。旨在为进行移动学习的学习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Alykko是为教师准备的一种智能移动学习辅导工具,它具有对学习过程进行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引导、促使学习过程个性化等功能。结合AEFIRIP这一适合于在真实情境中(教室或讲堂之外)用于辅导学生学习的新型移动教学模式的论述,介绍了应用该模式建立的智能移动辅导工具——Alyklo,并简要分析了它的教育功能,以期对将来移动教学工具的开发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究型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当前网络课程开发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具体案例,将探究学习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中,提出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四个要素,并通过设计课程资源、学习工具、提供支持机制、创设探究情境等方式,在网络课程中创造出探究型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1.
徐冰 《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62-163
移动学习是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移动终端设备为学习工具的新型学习形式,它着眼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以打破学习的空间性。把移动学习的有效学习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影响移动学习中有效学习的因素,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学习软件和平台的研究不断推动着移动学习应用的创新和进步.微信是一款具有通讯沟通、社交属性、平台架构的移动应用软件,为移动学习构建了新的平台和应用方式.从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发的角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三种移动应用类型的比较,分析了微信类轻量级移动学习应用对教育领域的价值.接着,提出了微信移动学习应用平台的设计框架.最后,基于所建设开发的《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微信平台,进行了实践教学应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22  
移动学习(m-Learing)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充分有效地发挥移动通讯技术工具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针对成人学习特点以及移动学习工具的特点进行新的设计.本文从移动学习的角度,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移动工具的特点,从课程设计、媒体设计、通信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适合移动学习的微型学习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教与学的互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传统教育环境下,乡村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受制于互动的技术条件限制,教与学的互动不足,质量不高,影响学习的成效.通过分析移动环境中学习互动的类型,结合乡村成人移动学习互动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提出乡村成人移动学习互动的七大策略,包括:突出交互主体性、优化互动工具、完善互动规则、创新学习资源设...  相似文献   

15.
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产生与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关。如果将知识用问题情境形式呈现 ,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 ,将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铺垫型的问题情境 ,将产生联想式的探究学习 ;认知冲突型的问题情境 ,将产生猜想式的探究学习 ;思维策略型的问题情境 ,将产生求异式的探究学习 ;试误型的问题情境 ,将产生反思式的探究学习 ;应用型的问题情境 ,将产生建模式的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6.
移动学习是e-Learning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增强现实技术和移动学习相结合可以构造高度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该文调查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学习工具.并且以此为核心,结合通信专业“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证研究,设计和实施了移动探究学习实验,考察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基础和态度.文章同时还分析了影响移动学习推广的若干因素、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课程的需求,以及实施基于增强现实的移动学习在技术方面和教学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2019,(12):48-54
基于学习分析视角,文章从学习行为投入与认知投入两个方面对开放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进行描述,并以学习行为投入评测框架和认知投入编码框架为研究工具,利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408名课程学习者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投入呈现成绩导向特征,且存在5种类型;中等认知投入水平学习者占比大、类型多为总结型;与同伴交互会促进认知投入水平提高;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与期末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探究开放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旨在从学习者层面为开放学习环境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移动外语学习成为可能。移动外语学习能够很好地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为了探究成人移动外语学习状况,本研究针对504名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开展调查,从移动设备的拥有情况、成人外语学习模式、移动外语学习概况以及成人对移动外语学习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研究结果,最后根据成人教育特点对移动外语学习的适应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产生与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关。如果将知识用问题情境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问题情境,将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将产生联想式的探究学习;认知冲突型的问题情境,将产生猜想式的探究学习;思维策略型的问题情境,将产生求异式的探究学习;试误型的问题情境,将产生反思式的探究学习;应用型的问题情境,将产生建模式的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20.
移动学习的出现是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互相驱动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移动学习活动模型,一是将移动学习活动的中介工具分为技术和符号工具两类;二是从技术和符号两个层面分析各个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三是提出产品研发和教学应用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从两个层面介绍手持式设备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其一是学习环境的建设;其二是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努力促使传统课堂教学和移动学习融合为一体,共同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