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是一次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动。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将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分为首尾相接的五个阶段,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以来,西欧社会经历农奴制解体、城市与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出现、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化和政治变动,为现代化的起动准备了条件,为新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前后,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发展时期。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是人类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更是现代化多样性发展的历史,最早由西欧开始进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教学实践证明,以现代化为视角对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体系与内容进行改革,使近现代史的主题更加明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特点 世界近现代史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来相互隔离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成千上万次的局部战争与劫难,各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等等。这些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因此,世界近现代史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覆盖广、理论性强、涉及面宽、内容丰富、难点多、变化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任课老师就需找到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对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多种设想,其中,现代化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由于其较大的包容性和与当前学界研究的动向联系密切而受到学者们较多的关注。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现代化史观缺乏生态关怀的缺陷也日益明显。本文试图结合当前生态文明的整体背景,借鉴环境史的理论,以对现代化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付玉成 《教育探索》2007,(12):49-50
现代化史观的确立是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形成的.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其合理性对历史专业的近现代史教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可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加速建设中国现代化的今天,中国近现代史在爱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社会价值.此外,它还蕴涵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个体价值.作为具有历史课属性和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特有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渗透世界近现代史内容的1.历史学科本身联系的需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要从整体出发,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世界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法。从世界历史角度看待中国近代落后挨打与现代化进程,从国际背景理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必然性与曲折历程,从世界眼光和发展眼光认识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出于战略利益和地缘破治价值的考量.美国一直非常重视与沙特的双边关系,从沙特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开始,美国就参与了沙特的现代化进程.在美国因素的作用下,沙特现代化进程表现出独特的类型特征.美沙合作的关系在沙特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和快速现代化阶段逐步形成,而在此期间美国对沙特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沙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影响逐渐加强,美沙关系的发展遭遇变数,美国因素对沙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可能趋弱.在新形势下,沙特需要综合各种因素,以确定平衡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在拟定调研课题时,应遵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历史科学的学术性、激发学生兴趣的针对性和便于调研的可操作性等原则.根据这些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定出一系列调研课题,供学生选择,以进行调研.调研工作大致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和考核阶段等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