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末陈胜和吴广曾以扶苏作为号召和旗帜,发动旨在推翻秦王朝的起义,由此,扶苏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秦始皇皇位继承人.但在研究相关史料后发现,此种看法毫无根据,是起义者用来拉拢人心的手段.扶苏不得立为太子,一是因为秦人没有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基于秦人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三是扶苏在治国理念、统治思想上与秦始皇存在较大分歧.秦始皇欲立胡亥为太子乃是其真正心愿.  相似文献   

2.
《秦史稿》依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讲述的这两条材料,判断"坑儒"事件的存在,然而这是不可靠的。其理由表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坑儒"记载的史料来源不可靠,它不是来源于《秦记》,而是民间传说;记载"坑儒"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诸要素不细不全;《史记》中多处提到秦始皇的文化暴政,但是口径不一致;曾做过秦朝博士,到汉代仍任博士的伏生、叔孙通等儒家学者谁也没有谈论过秦始皇坑儒的事情。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讲述了"坑儒"故事,但没有交代材料来源,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前辈学者都没见过这段材料;秦始皇密令人在骊山陵谷中温处种瓜结实的情节缺乏科学根据,也不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卫宏所讲坑儒故事与史实不符,经不住检验;设计圈套坑杀儒生不符合秦始皇的个性。由此判断,秦始皇一次坑杀460余名儒生和一次诱杀700名儒生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讲授《秦始皇本纪》,除熟读原著,作好扎实、充分的课前准备外,教学过程中,尚需综合多种史料,采用互见法,既注意内容的广泛与深入,又注意内在的连贯性,这样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史书中记载秦始皇铸金人十二,此条史料原本不足为奇,但结合《史记.正义》就有许多疑问,如果联系同时期的阿育王弘扬圣法(佛法),这些问题似乎就可以解决,据此可得出,在秦朝初年,佛教至少传入并影响到了我国西部的临洮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六国皆亡,全国统一。秦始皇雄视天下的大局已定,他又亲率文臣武将,耀武扬威,扑扑风尘,五次巡行国内,七次刻石纪功。这些刻辞,为我们研究由战国分裂割据到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据史料表明,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武则天(公元624—705年)之高寿列第三位,享年81岁。 武则天不仅于“长安二年”开设武举制,推动了民间和军队中武术的普及和提高,而且她在体育活动中,也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颁布了一条重要法令:“使黔首自实田”。这个法令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由于秦代土地制度史料极缺,因而它显得特别珍贵,为当代史家普遍注意。正确解释它,对于把握从战国到两汉土地制度的演变,填补其间的缺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解释是学生立足于史料,在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的基础上,叙述历史、评判历史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它是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水平的综合体现。诚如李剑鸣先生所说,“解释”就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那么,“历史解释”就是使过去的人和事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1]。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对历史事物本质、内涵的反映程度不同,笔者将历史解释素养分为如下三重境界,即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9.
谪戍制是秦始皇、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的一项边防措施,是秦汉兵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史料的简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文试就秦汉谪戍的起源、发谪的原因以及被谪者的任务,待遇等谈些看法。一、关于谪戍制的起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邵、南海,以谪遣戍”。这是文献材料中有关谪戍问题的第一次明确记载,由此谪戍制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蒙受“四人帮”严重歪曲和糟蹋的古代诗人之一。他曾被“四人帮”封为“法家”,理由之一是他在诗中塑造了秦始皇的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他的统一事业”,“通过塑造秦始皇的形象来歌颂法家路线的胜利”。李白为什么要在诗中塑造秦始皇的形象?李白对秦始皇及其事业果真持歌颂的态度吗?  相似文献   

11.
阿房宫辨正     
王学理曾在《考古与文物》著文说,唐朝诗人杜牧和《阿房宫赋》,确是好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是它并不具备史料价值,如果“历史学家”硬要加以引用,读者又深信不疑,杜牧先生在地下恐怕也会认为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悲哀!文章说,阿房宫起宫并非从始皇帝三十五年开始,而是早在距他近百年前的秦惠文王时已经草创,秦始皇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建、扩充。尽管他动员了几十万劳动力,但正式营建不过三年。前殿工程“室堂未就”便因秦始皇崩驾而停工,后来秦二世“复作阿房宫”,那只不过是狗尾续貂地表示表示罢了。文章认为,秦始皇扩建阿房宫,就是要建…  相似文献   

12.
王骞 《文学教育(上)》2011,(19):156-156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而秦始皇到底有没有坑儒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着有关秦始皇"坑儒"相关事件的经过。  相似文献   

13.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皇帝”称号。而“天子”称号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与“皇帝”称号并行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皇帝”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化因素亦不能忽视。从先秦“天命”思想演变,秦化与制度变迁等方面揭示其“皇帝”称号背后深刻的历史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在获得至高无上权力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对权力的过度崇拜和迷信。在他看来,权力可以取代道义、蔑视历史、代替法律、超越规律。秦始皇权力万能思想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法家路线在秦国的实施、个人的成长经历、战争的环境与统一的成功,都强化了秦始皇权力万能的观念和意识。被秦始皇认定为万能的权力,给秦王朝带来的却是短命而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五大夫"爵,于两汉时期,一直是吏六百石及高爵(官爵)的分界点。但春秋时期"五大夫"便已被授予,传世文献中,至少可见魏、秦、赵等三国。"五大夫"既是爵名,也是官名。当时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必须拥有"五大夫"爵,因"五大夫"是赏给对国家有极大功劳之人。商鞅变法中,得爵"五大夫"者,除了可享有《商君书》所规范的一切高爵权益,还能免除徭役,食邑最多者可高达六百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五大夫"的政治权益虽多和统一前重迭,但秦时的领土,已是由偏处西陲而扩张至全国,史料及新近出土的简牍中,虽未见秦统一后,又增多了哪些权益,但至少在食邑上,恐将随其地域的扩展程度,而得到更高的受益。此外,秦始皇二十八年(219BC),除了授为其遮风避雨的大树为"五大夫",还将陪同其出游及参与议政的大臣,从战国时期的十级门坎,下降至第九等"五大夫"。秦始皇用皇权高举了"五大夫"的尊宠形象,使"五大夫"因此而奠定了更崇高的政治地位,此举或已深植人心,故至汉初惠帝即位,便将"五大夫"规范为官爵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反复实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地段的大概念区位、中概念区位和小概念区位,并对认定秦始皇具体出生地区位的依据进行了论证.还对秦始皇出生地这一含金量很高的历史文化渊源提出了研究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设项目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史料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利于解释、认识及重新构建历史过程的痕迹,是对历史进行认识和研究的必要资料。高中历史教材中增添了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史料,逐步提高高中生历史思维水平,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方略一: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学科主干知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学科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对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历史复习中处于中心地位。历史复习中,要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例如:把“秦始皇”作为“秦朝统冶和秦末农民战争”一章中的一个主干知识,必须把握住以下三点:第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及意义;第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三,秦始皇残暴的统治及其后果。有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史料的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教学中史料应用的有效性在史料选择与呈现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史料的选择应是多角度的;史料的内容应体现生动性、矛盾性;史料的呈现应与学生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实践表明,有效的史料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青年教师在上“秦王扫六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时,设计了一段特殊的课堂讨论。她在课前把《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史料的原文和译文印发给全班同学。上课时,她请一位同学头戴皇冠(自制道具),扮演秦始皇,其他同学分为两组,一组是“李斯派”,另一组是“淳于越派”,讨论确立郡县制的必要性。课后评议时,很多老师都说,这节课中穿插的“课堂剧”如何如何。我认为,她运用的是“角色扮演”的教学技术,而不是课堂剧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