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2.
在长达150卷的《旧五代史》中,在五代十国的舞台上占据很大份额的十国仅有五卷,篇幅很少。就《旧五代史》目前可见的记载,可知关于十国史的记述主要有几个特点:对十国史的极度漠视;对十国贬多褒少;具有浓厚的正统意识,政治意识形态强烈;突出显示北宋王朝的皇恩与天威。这些特点均显示出《旧五代史》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欧阳修《答徐无党第一书》的重新解读、《新五代史》写作历史背景及其撰述宗旨的分析,对目前学界所流行的《新五代史》的注文没有反映出欧阳修"既重褒贬又重事实"的撰述思想进行了回应,得出"重褒贬轻事实"是《新五代史》的特点,《新五代史》注文完全反映了欧阳修的著述思想。  相似文献   

4.
5.
作为宋代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欧阳修有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论写说理文或叙事文,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读者,使人们自然而然接受了他的观点。《五代史伶官传序》就是体现这种特定艺术风格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前人认为欧阳修这篇史论性的序言最得司马迁《史记》的精髓,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旧五代史》的新词新义比较丰富,是研究唐末五代语言很好的断代语料,体现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文章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选取若干词语,探讨该书在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这些词汇或词义的抉发,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词典的编纂修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编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时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真性疑问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平话等早期的白话小说均是说话人的底本。文章以《五代史平话》的成书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从而对以前的通行观点提出了一个反证。《五代史平话》不是说话人的底本的理由是该书具有明显的编写痕迹,该书的很大一部分是抄袭史书而成。而这些内客中人物事件的头绪均十分繁杂,并不适合说话表演。  相似文献   

9.
全文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新编五代史平话》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与唐代第一人称代词体系特点作了比较,由此可以了解宋元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下产生的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一书,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研究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新》中保留了大量丰富的、生动的、具有宋元时期社会特点的口语称谓词。文章举例说明《新》称谓词对大型汉语辞书可以起到重要的订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体是一个虚构的观念,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构建,创造出属于精神范畴的价值系统。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五帝意象的历史性叙述、空间性拓展和民族性融合的有意识描述,潜在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传统,它表现为历史谱系重构中的民族主体、华夏民族统一中的国家主体和道德生命构建中的文化主体三个相互交织的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纪>作为<史记>的总纲,与其他四体之间存在着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史记>以<本纪>为叙述中心,不但建立了以帝王为核心的史学叙述结构,而且还承担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和价值判断体系.与其他四体相比,<本纪>特别关注一代之兴衰的全过程,这一叙述的特征是突出时间线索,从一代兴衰的历史中总结社会运动的周期,揭示社会运动的大势.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不只为中华民族著史,同时为中华民族写心;《史记》不只是中华民族发祥、发展、奋斗、成长的民族史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真切、深沉、多姿、多彩的民族心谱。本文从民族心灵史这一角度,探讨和论述《史记》写人写心的实绩;《史记》在陶铸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以及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15.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而其实质却在“变”。这场社会巨变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又是这场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院、翰林(或端明殿)学士地位的提高。五代中枢政治的变化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加强和削弱皇权以及争夺皇权的斗争,贯穿于封建中央政府权力斗争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异于传统贤者、仁者、勇者——"智者"的人格形象。这些"智者"洞察时势、筹计画策以成事功,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有执着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超越世俗常态而直取本质,他们因时因势而起,是时代的弄潮儿。时代造就了智者的人格内涵与取向,同时也在其中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智者形象是司马迁的发现和创造,是其对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史书素以"尚实"为贵,但仅有"实"是不够的,在"实"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想像、虚构,会使优秀的史书陡然增色。  相似文献   

18.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五代避讳又有其特点。避讳给人们阅读五代文献造成不便,但如能掌握其规律而加以利用,亦有助于解读文献典籍。通过考察五代避讳制度,总结其避讳方式和内容,并分析相关避讳材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史记》的谦敬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是古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书中的谦敬词的使用情况较为丰富多样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社会礼制和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