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建英 《班主任之友》2013,(Z2):110-111
"我现在的字为什么这么差,都是因为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的作业布置得太多,多得实在让我无法忍受,于是,我就写得飞快。时间长了,我的字就成这样了……""她为什么那样自以为是?居然如此武断地说我的作业不是自己写的!仗着自己是班长吗?如果是这样,我鄙视她!""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是要我  相似文献   

2.
论师生关系     
一堂课讲完之后,有的教师就问问学生: "你们听懂了吗?"也有的教师这样问学生: "我讲清楚了吗?" 当学生认为你讲清楚了的时候,多半他也听出个谱来了,不一定是甚解,也大体明白了;甚至,他可能还不太懂,但觉得你讲得还是清楚的,课外我再去想想吧,哪能全靠教师讲呢?  相似文献   

3.
<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如此的对话:"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大家能不能理解?""能""这种题目会做了吗?""会"……然而,到了学生动笔解答时,经常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多得超乎想象。如此的"听听就懂,做做就错"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让老师百般困惑。面对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理不问也好,蜻蜓点水地讲评也罢,学生的"识错能力"只能停留在表面。如果我们能够错误当成宝贵的资源,施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原因、寻方法,,将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那么,如何让错误发挥功效,使错误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垫脚石"呢?  相似文献   

4.
美国一所大学的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在看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后质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他这样质问有其理由: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段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种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感慨:"一篇文章,学生一读就懂,真不知道还要教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扰?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偏概全,错误地将"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明白,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例子",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渗透、实施语文"课程内容"。二是混淆了"懂"与"会"  相似文献   

6.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教我们班的崔老师匆匆地走了进来。"张老师,你们班下午有自习课吗?我打算把今天的课再重新上一遍……""重新上?为什么?是有学生故意捣乱干扰您讲课?还是……"我急切地追问着。因为这学期我们学校刚刚和另一所学校进行了合并,班上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来自另一所学校,课堂上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或潜藏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哦,你误会了。我是因为今天的课上得不怎么成功,学生的作业出错率很高。  相似文献   

7.
花开很美 等待花开更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班主任》2005,(2):35-35
"花开很美,等待花开更美".当我无意中读到这句话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直以来,教师被社会上尊称为"园丁".是呀,教师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精心地培育着一朵朵的"花".花开很美:学生甲在测验中得优了,学生乙在市绘画中获奖了,学生丙在省故事比赛中取得名次了……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有些"花"就是长久不开.是我们没花心血?不,我们对他们花的心血最多;是他们根本就"无花"?不,只要条件适宜,没有不开的"花".那究竟为什么呢?通过长期的班主任工作,我终于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太急躁,用耐心和信心,给孩子一份期待,一份宽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小的"花"也能开.  相似文献   

8.
每次作业发回去之后,我总会听到学生说:"哎呀,这里怎么会错呢?""真可惜呀,我少看了一个字。"……有的家长也常在教师面前说:"我的孩子怎么不懂读题呢?让他自己读就做不来,我帮他读,不用和他解释他也会做。""我的孩子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好?问他有什么不懂不会的,他又说全都懂、全都会。唉,这孩子真是马虎。"……孩子和家长都会  相似文献   

9.
一节活动课上,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发现一个不该错的题目竟有很多学生做错了。一股无名火顿时涌了上来,我真想狠狠批他们一顿,但又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只好强压着怒火,轻轻合上作业本,一言不发地坐着。这时有几个学生发现了,窃窃私语起来,有学生轻声地问:“老师,你怎么了?”全班学生一下子坐得端端正正的,注视着我,眼里充满着惊奇、探寻。我拭了拭眼睛,轻声地说:“不知为什么,老师看着你们的作业,眼泪会禁不住地往下流。”“老师,是不是我们作业完成得不好?”“老师,一定是谁的字写得不好吧?”“老师,是我粗心,是吗?”……大家纷纷站起来,你…  相似文献   

10.
上课铃响了,一位教师走到自己任教班级门前,没有进去,因为教室里一片吵闹声。两分钟后,学生发现老师没进教室,立即安静、端坐,准备迎接"训斥"。这位教师走进教室后,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进教室吗?"学生回答":教室里太吵,老师不愿进来""老师生气了""老师在准备怎样批评教育我们"……这位教师笑着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是在教室外听你们争论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说“打磨”     
<正>有老师说,多次听到学科教研员在大会上动员教师"要好好打磨自己的课",他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打磨"呢?这40分钟或45分钟的一节课,既非机器部件,也非玛瑙翡翠,而是教师和一群学生的共同活动,如何"打磨"?有什么必要"打磨"?百思不得其解。我也听过这样的话,我甚至怀疑自己以前是不是也说过"打磨"之类的话。但现在,我可能不会说这个"打磨"了。如果某位老师的一节课某些设计略显粗略,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一位老师执教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该教师在教学该环节时,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两个"道德两难"问题,意图使学生通过问题辨析达到诚信做人的目的。出示问题情境:学校检查卫生,天天发现本班地面有一团废纸,赶忙用脚踩住。师:你们觉得天天做得对吗?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做得不对。""他不守诚信。""他应该将纸捡起来告诉老师而不是用脚踩住。"……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堂上,当教师或学生讲解完一个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两句话:“同学们,这个问题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同学的回答你同意吗?”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明白了,我同意”。细细想想,这里的“明白与同意”包含三种情况:一是答案做对的学生以为自己懂了,不再思考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教我们班课的崔老师匆匆走了进来。"张老师,你们班今天有自习课吗?我打算把今天的课再重新上一遍。""重新上?为什么?是有学生故意捣乱干扰您讲课,还是……"我急切地追问着。因为这学期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当读到叶尔德林"生着棕红色头发"的时候,我听到有些同学笑出了声,我觉得这是解读叶尔德林的好机会。1.为什么叶尔德林"生着棕红色头发"?生:染的呗。生:哈哈,外国人本来就长黄头发、红头发。师:嗯,可是为什么不写成"黄头发"?还有肖像描写大多写什么?生:眼睛,鼻子,嘴巴等。师:为什么不描写成"大眼睛""高鼻梁"?大家想想"红色头发"给人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6.
追梦     
教语文,是语文教师天天过的日子。学语文,是学生们天天过的日子。如果问一句:我们的教师语文教得幸福吗?我们的学生语文学得幸福吗?我们会听到怎样的回答呢?哪个教师不愿把语文教得有滋有味?哪个学生不愿把语文学得多姿多彩?人心所向,大道至简,"享受语文"就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沧州语文人"不懈地追寻着梦中的那个理想家园:共享语文每一天——  相似文献   

17.
正当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的时候,我的好奇心极强,遇到什么问题都一定要固执地弄清楚,不明白便向母亲打破砂锅地问个究竟。见着生字生词不认识,母亲还好举例说明,然而遇到一些略微深奥的句子,譬如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词,她就不好细细给我解释了。因此,面对我刨根问底百般纠缠,母亲总是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说:"长大了,你就懂了。"为什么只有长大才会懂呢?为什么长大了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故事】改完作业,我向椅子背上一靠,只觉浑身无力,失望、焦虑和无助几乎要把我摧垮了。为什么我教得如此倾心尽力,学生的作业会这样糟糕?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格式讲了那么多遍还学不会?学生怎么这样难教?学生难道厌倦语文、厌倦我了吗?一种从  相似文献   

19.
微笑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些微笑?每天对孩子笑几次。应是你每天必需完成的作业。如果你每天都愁眉苦脸,或者怒气冲天,或者满腹牢骚,或者板着一张脸,孩子高兴得起来吗?敢高兴吗?能不紧张吗?你只要想想如果你的上司,或你的同事整天一张长脸的情形,你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20.
激疑,是激发创造力的起步。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探索的办法,并且会逐步解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举《挑山工》教学片断说明之。师:学到这里,你们都懂了吗?(课堂内沉默了片刻,有一女孩举手)生:最后一句我不懂:“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为什么?生:最后一句不是说了吗?因为我需要它。师:问得好,答得好。最后一个“它”字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