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致司法裁判与民意冲突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矛盾多元化与司法最终解决能力不协调、法治建设进程与民众普遍预期之间不统一等.解决冲突应主要从建立民意进入司法裁判的制度通道和技术通道,加强法院、媒体与民意的沟通机制,建立主审法官与舆论的隔离机制等角度人手.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运作过程中,有效吸收网络主流民意已成为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的理性选择。有效吸收网络主流民意是现代司法有效运作的内在要求、司法理性生成的保障和司法机关抗拒其他权力机关不当干预的制度屏障。然而,司法运作如何吸收网络主流民意却存在法律价值和社会事实间的冲突与矛盾。采取陪审制这种传统的公众司法参与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如何有效吸收主流民意这一难题,因此,司法运作进程中的网络主流民意吸收机制需要采取科学化的制度逻辑构造,通过构建司法参与主体间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法意与网络主流民意的理性博弈机制及网络主流民意有序进入司法运作中的机制,才能在司法运作过程中有效认知和判断网络主流民意,最终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典型案例成为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目标,南京彭宇案、许霆案和梁丽拾金案,民众对案例表达的心情和愿望与司法判决发生强烈的冲突,本文分析了民意与司法发生冲突的原因,尝试提出了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平衡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司法裁判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裁判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法官,依法定程序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后,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论性判定的活动。司法裁判受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情感因素也是法官在断案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因素,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并且值得信赖的司法裁判。  相似文献   

5.
民意对司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民意与司法的关系应该是在保证司法独立的情况下,吸纳民意。吸纳民意应该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即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吸纳民意,通过增强立法的透明度表达民意,而不是由公众或媒体直接给予司法压力。  相似文献   

6.
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要求进一步考察司法领域中的宪法实施路径。宪法援引是宪法在司法领域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大数据视角下的数据检索与案例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情况,从而展开司法领域中宪法实施的实证研究。以援引主体为标准,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可分为法院宪法援引和当事人宪法援引。对不同时段宪法援引案件进行全国性、地方性大数据统计以及具体案例的归纳分析,检视当前我国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现状,发现法院的宪法援引案件数量明显少于当事人的宪法援引案件;无论是宪法援引的形式还是社会影响力,法院的宪法援引比当事人的宪法援引更具代表性;两种宪法援引都存在规范化问题。宪法援引应遵循基本的原则,设定适当的前提条件,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应就宪法援引的规范性要求作出统一规定。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必备的结构性要素:司法自制力、司法判断力和司法排除力。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应确立裁判文书的公信力。即:裁判文书应全面记录裁判过程,展示程序公正,以增强公众对司法自制力的信任和信赖;应论证说理,展示裁判理性,以增强公众对司法判断力的信任和信赖;应公之于众,展示透明理念,以增强公众对司法排除力的信任和信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正视民意与司法的矛盾冲突之社会现象。面对民意对司法专业化提出的挑战,固然可以采用司法民主化的方案来应对,但根本则要通过社会基本结构的改革来化解。可以说,司法中的民意构成了推动司法改革向前迈进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既与网络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公民权力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近年来,通过网络媒体报道,一些违法犯罪现象因在公众的视野下曝光而受到法律制裁;同时也存在误导舆论、干扰司法裁判的现象.因此应理清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与司法裁判的关系,找到相应措施促进法治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0.
民意在其监督司法过程中干涉司法,司法程序价值要求其独立于民意,两者会发生冲突。民意对司法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民意具有个人主观性,认识上非理性和社会差异性,其对司法也有消极影响。正确看待民意与司法之间的关系,避免许霆案重演。  相似文献   

11.
司法违背民意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一大难题,构建和谐的司法与民意关系是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命题,从学理层面应缩小法律和民意"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之间的差距,从观念层面应淡化门户之见,避免法条主义,同时,还要创新民意进入司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司法权威缺失的背景下,民意影响司法审判的情况时有发生。民意涉足司法审判与法治奉行的司法独立原则相矛盾。通过分析现实背景下民意肆意的原因,提出了汹涌民意下司法审判必须坚持公开、独立及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司法中立、公正平等、透明公开、独立、民主、效率、司法职业化、司法为民等现代司法理念对裁判文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裁判文书的创新应该继承我国历史上判词优秀的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国外裁判文书的先进经验,及时反映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裁判文书真正成为“公正与效率”的载体、沟通法官(法院)与公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田雨 《鄂州大学学报》2023,(5):18-20+47
人工智能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正在对各个行业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司法裁判工作近年来也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使用而变得更为高效。当前,各级司法裁判机构正面临巨大的裁判压力,因此在司法裁判工作中推广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化解当前裁判压力的重要举措。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对司法裁判的辅助依然是有限的,不能无边界的应用于司法裁判中,因此,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还有待各方进行更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法官的恶意裁判正在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主,本文在界定法官恶意的概念后,分析了法官恶意裁判的具体形态、产生原因,提出了遏制法官恶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网络民意的概念、产生背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了网络民意的价值.互联网的普及为民意的顺畅表达提供了新渠道,而网络民意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科学认识网络民意的内涵与价值,是正确应对、引导网络民意并使其良性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词汇已逐渐为大众所知悉并逐步应用到司法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能提高法院工作效率、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但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作用定位模糊,司法数据库的建设有待完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  相似文献   

18.
民意与司法的矛盾冲突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面对民意对司法专业化的挑战,一方面要以司法民主化的方案来应对,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要通过社会基本结构的改革来化解。  相似文献   

19.
从法理上讲,法官往往被认为是民意的代表,应倾听民意;实践中,我们的法院也把“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司法工作效果的标准。可见,在司法过程中,民意是影响法官裁判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倾听民意以体现民意,并最终促进司法公正,是当前困扰法官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西周刑事诉讼中,盟誓不再作为诉讼证据,诉讼制度中的神明裁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神明裁判的消失源于中国古人对于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判断案件事实真相的肯定和信服,并将这种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发现真相的能力赋予了当权的官吏。与中国诉讼制度相比,欧陆诸国神明裁判消失至少晚了将近两千年,之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证据制度,建立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中、欧诉讼制度在神明裁判消失后的发展中之所以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所体现的理念就是对于法官的信任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