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夏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6):144-144
20世纪80年代,湖南就有任光椿的《戊戌喋血记》、《辛亥风云录》、《五四洪波曲》;90年代有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涮》;新世纪伊始,与之相衔接的是舒绍平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范仲淹》和《夜郎风云》。舒绍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芷江县文联主席,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全书56万字,已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无疑是湖南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的收获,也是我市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2.
王蓬先生的长篇小说《山祭》描写了秦巴山区独特的风情风貌,带读者领略了秦岭的山河四季,体验了历史的柔情与冷漠,看到了岁月里人性的缺失与回归。秦岭观音山的风土人情为读者描绘了深山里的一幅牧歌诗画;作品中主人公大量的心理自述使小说有了浓烈的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独特的叙事手法折射出作者对第二故乡内心复杂的情感;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彰显了普遍的人情关怀与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里快的长篇小说《狗祭》展现了当代工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激烈冲撞,人类应从草原文明的失落中开始对自身生存的反思,寻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共存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5.
林承鸿 《学语文》2003,(2):15-15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奇葩。两文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感情真挚自然,“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王世贞语)。两文虽无一“泪”字,但读时却催人泪下,不忍卒读;两文也都无意于抒情,但却使人情动于中,荡气回肠。两文的共同点都是寓情于事,虽然比较含蓄,但通过具体事件的描叙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加形象感人,让读者在作者絮絮不已的叙说中有种亲临其境之感。这是由于两文作者深晓行文之道,采用记片断、记细节的方法,而且选择了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体现亲人之情的平凡之事,这样的细节描写很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既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情境。作家庞天舒以扎实深厚的艺术修养,尊重史实,驰骋想象,完成了对一个女人史诗篇章的多彩演绎。  相似文献   

7.
雪漠的《大漠祭》历时12年,是一部表现西部精神的典范之作,它生动深入地再现了中国西部农村的原生态面貌,描写了在西部这一自然人文场域中无奈挣扎的生命群体,凝聚着对生存的沉重哀叹,对死亡的虔诚祭奠。从生态批评的维度对《大漠祭》进行了阐释与探析,试图寻找好的批评理论与经典作品的契合点,升腾出彼此新的价值与空间。  相似文献   

8.
周洪宇先生和王文虎先生合著《炎黄国祭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这一课题。试图回答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炎黄国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接,进行创造性的新转换,构建出一种全新的"马克主义祭祀观",或曰"以人为本的新祭祀观"。提出中华认同实质上是炎黄认同,炎黄认同实质上是道的追求,即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过程。只有"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体现国家意识",表现出"治理中华民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山祭》是王蓬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秦岭山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民情。对于民俗的书写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比如陕南山歌、拜山神、吃刨膛、陕南山地人的情感婚姻等等。这些内容赋予《山祭》以厚实的生活感、深沉的历史意味、复杂的性格和人性特征,使《山祭》成为一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大漠祭》是雪漠的成名作。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西北大漠的苍茫风情,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两代西部农民形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顺们;积极勇敢抗争的灵官们和美丽善良的莹儿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这部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是外界了解河西走廊农村的父老乡亲们丰富情感的窗口,也是生存于西北大漠边缘的农民顽强精神的原生态展示。  相似文献   

11.
《大漠祭》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家西部农民一年的生活”;以憨头的死为心爱的弟弟建立了一座心灵的纪念碑,书写便是一种铭记;以灵官在孤独之中艰难顽强地跋涉,诞生了西部荒漠上的“我”。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既是西部农民现时代的典型,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画廊里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最后诊断》用共时性方式描述了沈知鱼的青年时期和叶南山的中年时期,试图通过两段历史的对接完成叶南山的一生或者说是沈知鱼一生的再现。这段个人历史的背面是医学进步的历史,而闪烁其间的亮点是爱情戏的两种展开模式:期待爱情与拥有爱情。剧本叙事手法多样,有对传统叙事手法的借鉴,也有对新历史主义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和民间立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毕飞宇小说《叙事》的叙事分析来看,毕飞宇历史小说在历史叙事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貌:多个层面中的多重叙述,跳脱叙述的历史沉思,叙述历史的当代回应。叙事的特色凸显其闪耀历史蕴藏的同时兼备现代哲思的突出品格。  相似文献   

14.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刘保昌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将叙述视点放在了春秋中叶的楚国,这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楚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争叙事是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塑造楚武王形象,凸显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不仅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近三千年前的战争场景,还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楚文化茁长期战争的人文内涵,并以悲悯的情怀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化思索,同时又以诗意化的战争描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战争叙事中注入相关文化因子,让读者体会到独具一格的楚文化传统精神;文本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及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内涵;其凄美的景物渲染,壮观的场面描写,典雅的语言风格,更把我们带入到瑰丽的审美世界.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嵬惊变》还历史之公道 ,将一个天生丽质、美艳无双 ,而又善良大度、顾全大局的杨玉环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马嵬坡前真正死了的不是杨玉环 ,而是那个曾经骄纵放荡的唐玄宗。她还活着 ,活在人们的心里 ;他已死了 ,历史已将他唾弃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高兴》紧贴当下时代关注民生的强力呼吁,显示着一直以来最为文学所推崇的匍匐于大地的优秀品质,为我们里现了一个底层生活的辛酸故事,塑造了一个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崭新形象;美中不足的是,他的突破尝试也带来了写作中的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17.
杨文学的《大转移》以纪实性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山城贵阳第一代打工妹进城之后挣扎裂变的生命图景,作品以酣畅朴实的文学书写、精警深邃的理性分析和全景式的道德观察,展现了乡土意识对农民工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城市生活中农民工命运的尴尬处境,作品将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以对三百黔女下番禺事件中主人公命运的追踪为主线,隐含了作家对城市化语境下农民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受解放初政治形势、历史任务和特殊文艺政策影响,新疆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期刊《天山》从创办伊始,就一直侧重于刊发与新疆少数民族相关的作品。汉族作家展现少数民族生活、不同民族作品互译、广泛整理译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各民族作家相互合作在当时蔚然成风。同时,《天山》还坚持不懈地与各种地方民族主义做着斗争。在文学创作领域,既有以王玉胡的革命历史叙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之作,也有很多作品还存在着模式化和理念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年献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文体蓬勃发展的一大产物。细致而富张力的叙事结构,理性而温情的叙事话语,深切而感性的叙事节奏,使《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叙事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透出了这份以责任和深度著称的报纸的文化理念,也反映出新年献词这种特殊文体书写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转型期"五四"时代具有更密切的精神联系,而不能仅仅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政治观念产物。对作者的纪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意味着今天读者对姚雪垠和《李自成》所讲述的历史感到兴趣,也意味着现代历史观念中一种人文内涵的复现,是"五四"时代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声浪中的又一次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