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王晶晶 《考试周刊》2014,(59):32-32
<正>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基础,特别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更讲究感悟和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一、立足课本,充分发挥课外阅读读本的作用课本是文本在课堂上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因为课本里所有选人的文章,无论是在教学生做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还是在构建学生良好的情感世界方面,都有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课本和读本的关系。教师要领会《大纲》,明确教材安排意图,把握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特点,明确要求。课本和读本的阅读教学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连贯性,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平均用力,而应把它们置于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内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教育部在这几年重写了教学大纲,修订了课本教材,研制了课程标准,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依然“随年级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其实全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心而论,现在所见到的语文教学局面绝大多数是教师努力地教,热情地教,目标明确,方向鲜明;而学生  相似文献   

4.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式”的由来“基本式教学法”是我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探索、尝试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所谓“基本式”,即由“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构成的基本教学形式。“自读式”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目标;“教读式”就是“教”学生“读”,重在指点阅读门径、传授读书方法,多与“自读”配合操作;“练习式”则在自读和教读以后进行,带有复习的性质。我为什么把它们称作“基本式”?因为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高中只分讲读和自读)三种类型,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曲,因此认识三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对三类课文处理不够恰当,特别对自读课文处理不当,有的教师用一个课时对一篇自读课文从结构、内容到写作特色作空洞乏味的讲解,实际上把自读课变成“简讲课”,并没有体现出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内自读课文,只在课堂上三言两语提些要求,就放任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纯粹“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外自读课文放任自流。第一种作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单是教师“教”的结果,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文本,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自我感悟,从阅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阅读感悟能力呢?我的实践是: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阅读,让“自读”孕育“自悟”。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我们构建了与新教材中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指《语文读本》中的课文 )相适应的“三课型”教学模式 :范例性教读课、尝试性仿读课和迁移性自读课。三课型中 ,范例性教读课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学好另两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 ,而研习的关键则是选准其教学的突破口 ,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 ,获得最好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范例性教读课文教学的突破口呢 ?教学中 ,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猜读标题为突破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它往往标明写作的范围 ,揭示文章…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引领。其中,引导学生于文本"无字处"体会作者的思想,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就能让文本"空白"处熠熠生辉。一、挖掘语言空白,促进与文本交流,充分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语文教材有课本和读本。但笔者发现,学生主动阅读读本的很少,很多时候要听教师安排。在一次调查中,有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两成的表示喜欢读课本与读本。为什么不喜欢读读本?学生很自然地将其同课本等同起来,而课本又同等待老师讲,等待老师指示.更同没完没了的练习、考试联系起来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就造成读本的遭遇。  相似文献   

14.
张永梅 《宁夏教育》2010,(12):58-59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提升。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更多地打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的个性,独特的感悟。阅读教学应以“读”为先,  相似文献   

15.
写作文一直是多数学生头疼的事,他们往往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而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虽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常常使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裹足不前,使水平低的学生悲观失望、畏惧封闭。所以,笔者认为教小学生写作文时,应润物无声,见缝插针。一、融入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主张读写结合,读为基础,从读中学写。而语文阅读教学又占语文学科课时的2/3,所以把作文教学渗入平时的阅读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小学语文课本的范文,文体多样,语言形式非常规范,是学生练笔的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遇到合适的范本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以扩写、仿写等形式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这一性质教好语文?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本去,然后还要从课本中走出来。所谓“走进课本去”,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深刻理解课文的字、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一得泾县汀溪初中王开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如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有许多报刊都详尽地作出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应当处理好三种关系。一、处理好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关系。无论是老版本的语文课本还是新的语文课本*义务教...  相似文献   

18.
邢安民 《山东教育》2003,(28):34-34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本在不断改进与创新,无论从布局谋篇上,还是知识结构上看都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令教师、学生爱不释手。因此在大阅读课上,语文教师对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语文课本往往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是语文课本的辅助教材“自读课本”却遭到部分教师的“冷落”,对学生是否阅读“自读课本”不做严格的要求和认真的检查。对于这种现象,我调查了十几所学校的小学教师,观点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自读课本”就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去读,教师不必过问。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周只有几节语文课,其中还包括两节作文。在这仅有…  相似文献   

19.
统编教材的阅读文本被分成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以为教读课天然就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把教读课上成讲授课的还不少。这是对教读课的误解。教读课,仍然需要"教"与"读"的良性互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努力做到先学后教、教是为了不教"、教"与"学"共生共荣"、教"就是"启发"和"诱导"等四点,努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生本课堂,领会教读课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 语文单元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讲读课、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的关系呢?对这个问题的确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采用“教”、“扶”、“放”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各环节组合达到最优化.“教”,指讲读课教学.讲读课的教学是教读示范,授以知识,教给方法,属教、练结合阶段.它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对自读、写作和听说等方面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此阶段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②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认知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