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政涛 《今日教育》2012,(10):27-28
一旦我们把教育和美放置在一起,一句话便会跃然而出:“美”是教育的名字。这一“美名”不是由命名而来的,不是外在赋予的产物。“美”是教育内在的本性,从教育产生之日起,“美”就与教育如影相随,无所不在,如同教育世界中的空气和水。  相似文献   

2.
好书推荐     
《教育》2015,(6):8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作者:李政涛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凝聚了李政涛教授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教育实践经验与体会、教育观察与反思心得,尤其是投身"新基础教育"、参与教育变革以来的深切感悟。在作者看来,人的"一生为一大事而来",而"我的命运在教育里面,教育就是我的命运"。本书共分六辑: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性变革实践、参悟改革、自我重生的历程。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通过不同文体和风格的文本,展现出不同的教育视角和声音。作者呼吁不仅要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宇  相似文献   

3.
浅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得著名作家林斤澜曾说过:"写小说便是写一种文字。"而在我眼里,中国的文字不仅带了墨香,更是有它的深度和灵魂。好的文章,在陶冶我们情操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就文学而言,华美是美,凄美何尝不是美?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美,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赖庆沅 《小学生》2008,(11):1-1
一位盲人请人在自己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与这位盲人相比,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乐地活在世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还会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的不幸和不公吗?  相似文献   

5.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这样的:一是参与。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全员参与,而不是部分好学生参与:是全程参与,而不是短暂片刻的参与:是有效参与,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也不是事先预设程序再现,更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因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他们的发言与活动不能少于一半的教学时间。二是亲和。教育活动是一种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活动,因而在我的课堂上总能弥漫着一种愉悦、欢乐和合  相似文献   

6.
正俗语说得好:"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事例一: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校园里经常出现纸屑等垃圾,而孩子们会因为诸如"这不是我扔的"或者"那不是我/我班的分  相似文献   

7.
戴永芹 《考试周刊》2014,(25):53-53
<正>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向来赞成先"人话"后"文话":作为小语教师,备课时,我总在想:这句话,让我说,我该怎么说,而不是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说;走进课堂前,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小学生这句话会怎么说。说"人话",是要有点情商和智商的,它不是教师的话语霸权与自我表现,更多的是要学生悦纳。这里指的"文话"是尽量把话说美,这可以视为一种追求,对小学生,我从不拿"文话"当标准,弹琴要看对象,育人要看  相似文献   

8.
美,人人都向往。追求美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容貌之美和富贵之美的人,也就是追求客观的人。还有一种人,他们追求内在之美,追求可贵的精神,他们要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读了刘墉的《内在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种美。两种美中最高尚、最可贵的是内在美。内在美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拥有,那些无恶不作不知悔改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内在美的那种高尚可贵的。内在美不是潜意识的美,不是表面上的美,它是一种崇高而可贵的美。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美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不是以言语能形容的东西,所以愈深沉,愈耐…  相似文献   

9.
人间至美的情怀就是"真善美",学校教育人的目标也是"求真、向善、寻美",那么,教育研究能够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生涯中留下些什么呢?我期待同样能有"真善美"的熠熠光彩。.教育研究需要"真实践"一、教育研究是一种能力,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所以教育研究并不是高校教师的"专利"。高校教师可以进行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进行教育研究。当然,高校教师在科研方法、理论思辨、资料检  相似文献   

10.
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想起来,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既不是语言的教育,也不是文学的审美教育,而是意识形态教育。说得准确一点,是专制意识形态教育。我的语文教育的中心词只有一个:听话。这不是我毕飞宇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甚至不止一代人的命运。我的语文教育开始于1969年,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带领我们喊“万岁”。这个“万岁”,那个“万岁”。“万岁”铺上了我的语文教育的底色,“万岁”不只是我们的知识结构,也成了我们的情感主式。比方说,在我们高呼“万岁”的时候,不仅需要发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声情并茂。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11.
记者:前不久,在各大媒体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文化:未来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您在文章中说:"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教育转型的必由之路."您所说的"文化教育"如何界定? 范秋明:"文化教育"是相对知识教育、功利教育、应试教育而言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承知识为主,基本上是一种功利的教育、浮躁的教育、苍白的教育.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在不同的文章中都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传授一门知识已不足以改变学生的命运,生命真正缺乏的不是一门技能,而是人文精神,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一个民族如若丢掉文化,迟早会走向没落.而教育要担负起引领和支撑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走向尊重人、发现人、成就人,从而成就整个民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引子】曾经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回答,似乎很出乎记者抑或我们的意料。"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这些简单的话语道出的却是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正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相似文献   

13.
对真理的澄清和揭示不是对现成摆明到我面前的存在者之是的实在事件所表象出的"真理是"的翻译,因为,就存在者其历史性地存在而言,对真理及其本质的追问和运思就必然把存在者带到存在者的近旁相互照面。此一照面显明了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整体(共在)之相关存在者归属于世界一体而来的命运的联结。文本的追问表明,真理既不是从意向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意见与实在的符合,也不是商业化、市场化时代前提下对所谓受技术理性支配的合理的可接受性的策划,毋宁说,真理作为一种显露标画的乃是思之所思以及命运的广度。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过:"一个坚持写日记的人,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命运多么不公,他(她)都会锲而不舍地抗争.事实上,写日记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智慧,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坚韧的毅力.而正是毅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最锐利的武器."周国平也曾说过:"我认为能写字的人就应该经常写日记.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件事情,一件是看课外书.另一件就是写日记,从小我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曾在《对神学员毕业班的演讲》中说道:"我寻找新教师,他将紧紧追随那些闪光的法规,他将看到它们的全貌,看见它们完整的美姿,看到这世界是灵魂之镜,看到地球引力规律与心灵纯净合而为一。他将宣示:义务,亦即职责,就是科学,就是美和快乐。"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所谓的"严师出高徒"也必然是建立在爱学生的基础上。爱从哪里来?爱是从心而来。只要时刻将学生装在心里,并付出行动,他们一定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并不是很远的事情,而应该是在当下,如果我们愿意,马上就可以!正像檀传宝教授所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我欲美,美斯至矣"的勇气和实践。策划者说美育是广义概念,远大于艺术教育。任何教育如果具有审美意义,都属于美育。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实际生活中的教育,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需求。解决当前美育存在的问题,应当破除种种功利化裹挟,以立德树  相似文献   

17.
一、美在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写于1977年.我认为这首诗美在主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诗人坚定地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站"而不是缠绕或靠在一起.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艺术就意味着有虚构、美化成分,尽管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毕竟与"真"有距离,而我们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信仰"真",追求"善",热爱"美"。因此,艺术化的教育管理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柳斌 《今日教育》2013,(6):28-29
"让分数和文凭,而不是让道德、能力和贡献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体制难道是合理的吗?是有生命力的吗?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吗?一、唯分数评价制度必须改革如果不讲教育形势大好之类的套话,我认为,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今天的基础教育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应试"的天下。这明摆着的证明,就是中小学生年胜一年的课业负担过重;激烈的竞争由高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会"说话"了,但说的是假话、套话,而不是"真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