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对话教育是对话时代的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的应是对话式的。基于对话教育的学生工作是强调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促进学生的自主、自由发展。学生工作中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是在“你一我”的对话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话教育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学生工作中的缺失,提高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马丁·布伯通过"我--你"、"直接性"、"相互性"、"之间"、"相遇"等概念,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本源性的"对话"关系世界,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使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野下,我们构建起新的教育关系世界,即教育的对话世界.  相似文献   

3.
教育对话是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探究教育对话是为了寻求儿童精神成长的更有效的方式。在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批判中,列维拉斯提出了强调"为他者"的新伦理范式,这为思考教育对话开辟了新视野。在他者伦理视域中,教育对话是一种教师回应学生"言说"的精神关怀责任,也是师生"所言"中的一种话语精神构建,还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重构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教育对话,首先是建立他者伦理视域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回应的精神关怀关系,其次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结成"精神类主体"走向多元和解。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有灵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景观。在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对话"张扬着个性、人性,凸显着创造、生成。只有对话,才能真正引导,才能相互沟通。只有有效对话,语文课堂才会涌动灵性,绽放精彩。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对话"是现代人经常提及的词语,"对话"精神也成为现代人交往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俄国批评家巴赫金就认为人的主体建构只能在自我和他人的对话交际中实现,他提出"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对话教育,作为"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这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1]。它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特定社团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教育研究者把范式引入教学研究领域,由此出现了教学范式。"对话教育范式"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在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相互的理解基础上,以相互商量、探讨的形式进行的一种精神上双向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一种共识的教育方式。它与传统"授受教育范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全新概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对话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如何进行深入细致的对话教育。本文力求从与班主任对话、与学生对话和与家长对话三层面探讨"对话教育范式"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深度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福照 《现代教育》2012,(Z3):21-22
对话道德教育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的民主、平等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理念为走向"发展人"的目的观、"回归生活"的课程观、"我—你"的师生观以及营造自由交流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9.
利用"对话理论"构建"对话"课堂,引入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做中学等学习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对话"课堂中,对话是互动的、生成的,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话是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也是全球化对话文化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回应;是教学本义的还原,更是时代赋予教学丰富内涵的顺应与超越。对话教学的核心精神是倡导师生共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课堂,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合作氛围,最大限度张扬学生主体个性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1.
谭静 《教学与管理》2013,(11):29-31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  相似文献   

12.
芬兰教育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一点上,中芬之间的对话很有相互增益的作用。在我看来,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倡导的办学理念是:"激发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近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7)
对话阅读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共同学习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以对话为媒介进行精神交流、心灵交融的过程。对话阅读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位置上进行精神对话,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主体,双方相互倾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  相似文献   

14.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创业理念,养成创业品质,而非简单技巧的习得,这一本质恰好暗含了其与地方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宁波帮"精神以特定的文化形态和行为特征,为高职创业教育提供了文化动力,使得整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富有针对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然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对话中,这三个主体却总是缺失主体性,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6.
俞洪波 《快乐阅读》2011,(18):42-42
语文对话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组合体,新的对话教学理念让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如沐春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的对话阅读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活在一个众声喧哗的世界里,语言与话语几乎是人类生活的一切。它联结、沟通,并维系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我想,语文对话教学是教师自觉追求与学生人格平等、精神相遇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造就、相互提升的气象万千的大美。语文对话教学,有大美而不言。何以享受?  相似文献   

18.
陈明财 《考试周刊》2015,(46):38-39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进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打破教师"一言堂",赋予学生言语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对话"呢?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这是平等的"你——我"关系。用之观照现代语文教学,我认为对话指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正兵 《教师》2015,(4):65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给人许多思索:阅读是什么,阅读教学又该如何面对,对话又是什么,如何对话?作为实践层面的一线教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感到"对话"的教学方式给我和我的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快乐。1.新课程给"对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阅读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阅读与人的思想和感情、与人的精神和灵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教师、文本、学生三个阅读过程的主体经历体验、碰撞、对话后,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作者)与教师、学生自我心灵的沟通对话。如何更好地综合"人本"与"文本",我觉得事关"一种意识、两个前提、七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