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神演义》共有是非问句127例,我们将其分为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和无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其中有明显语言标记的是非问句共113例,约占全书是非问句的89.0%;无明显语言标记的共14例,约占全书是非问句的11.0%。就是非问句中所用的句末语气词来看,一方面有从上古汉语继承来的语气词"乎",另一方面也使用了近代汉语新兴的句末语气词"么""来"。其中"么"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是非问所使用句末语气词的14.2%。主要对《封神演义》的是非问句在计量的基础上做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押作为一部优秀的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的创作时代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该书创作于明代,有些学者认为《好逑传》成书于清初。一个时代的语料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点,根据学者关于近代汉语选择问的定义和分类,将《好逑传》选择问分为并列选择问与正反选择问两类进行定性分析和计量研究,全面总结《好逑传》选择问特点。在统计分析《好逑传》选择问次数和频率的基础上,比较《好逑传》选择问与明末语料《型世言》和清末语料《品花宝鉴》的选择问,发现《好逑传》并列选择问在继承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列选择问特点的基础上,其特点与《型世言》与《品花宝鉴》并列选择问特点都有相近之处,更接近于《品花宝鉴》并列选择问的特点;《好逑传》正反选择问具有明清时期正反问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型世言》和《品花宝鉴》正反选择问的特点,《好逑传》成书于清初的观点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好逑传》是明清之交出现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本文全面统计分析其中的总括副词,逐一将其意义和用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并参照上古汉语的用法,探讨其发展轨迹,以反映明清时期总括副词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诗经》有328例问句,其中133例反问句,100例特指问,80例设问句,15例是非问,没有正反问和选择问。语义上多为假性疑问,语用上多以"问"抒情或辅助推理。其出现频率以《国风》最高,《颂》最低。  相似文献   

6.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语》共有疑问句326句。其中特指问64句,是非问44句,选择问7句;反问句共有183句;测度问句共有28句。反问句的数量大、形式多样,是《论语》疑问句的一大特点。是非问句句尾都有语气词来帮助表达疑问。在测度问句中,多用语气副词“其”来配合。  相似文献   

8.
语气词是语气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它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能粘着于句中的某个句法成分后面,赋予句子某种语气.疑问语气词是在现代汉语、韩语和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又很有特色的一类词.本文从是非问、揣测问、特指问、选择问和反问等五个方面考察了汉韩日三种语言的基本疑问语气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0.
《好逑传》是中德文学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歌德在1827年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曾提到,《好逑传》与他写的长篇叙事诗《赫尔曼和多罗泰》有颇多相似之处。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时间、文化背景及文学影响虽然不同,但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使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有了可行性。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试图从写作背景、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四个方面对《赫尔曼和多罗泰》和《好逑传》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歌德和儒家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为歌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论《金瓶梅词话》的疑问句及疑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的疑问句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反诘问。其表达语气有三种手段——语义关系、疑问词和固定句式。《词话》的疑问词分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和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时期禅宗文献《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既有新兴的,也有沿用的,且主要用于是非问句。新兴的"摩"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上不仅相当于"吗",还相当于"吧"。新兴的"聻/你/尼"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在新兴的语气词的使用速度方面,《祖堂集》要快于敦煌变文。上古汉语就已使用的语气词"耶"、"也"、"乎"在《祖堂集》中的使用频率都较高,"哉"、"欤"、"焉"已呈现消亡的趋势。中古汉语产生的语气词"那"未得到普遍使用,用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当疑问对象是一个单句形式或复句形式的命题时,一般采用疑问词单独成句的疑问格式,即附加问的"IP,何也"形式;也可以是在一个小句内,"何"后面不出现语气词"也"。"何"与疑问对象处于一个小句中,但"何"在作谓语的动词短语之前,用作副词。《三传》中还没出现疑问词单独位于主语前的疑问格式,这说明疑问词不具有句首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醒世姻缘传》中的反问副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反问副词有"岂"、"没的"、"难道"、"可"、"岂可"、"却"、"莫非"等。它们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尽相同。与《金瓶梅词话》比较,《醒世姻缘传》中的反问副词有简化的趋势,但使用总次数明显增加;这些反问副词的使用频率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16.
语法三题     
在谈话的场合,特指问句末可以用是非问常用的语气词“吗”,其作用是使谈话的气氛更加宽松;是非问也可以用特指问常用的语气词“呢”,从而使问话的语气更加委婉。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视为”、“列为”、“誉为”等语词,是古代汉语两个单音动词的组合,其中的“为”不是“准判断词”,所以“为”后的“是”并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7.
《好逑传》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就创作模式而言,它继承了这类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是才子和佳人,小说情节也延续了才子佳人小说"相遇—恨别—团圆"的情节模式。但《好逑传》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又有所突破,作品中的才子和佳人形象更为生动,其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另外,在歌颂美好爱情的同时强调了"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体现了作者对这类题材创作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一直存在类型归属的难题。有关清代小说《好逑传》的类型归属,学术界争议较多。文学史一般认为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从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塑造、才子出游的目的、才子择偶目标、小说情节发展模式以及小说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等角度分析,《好逑传》与才子佳人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得出其类型归属为英雄儿女小说。  相似文献   

19.
是非问是疑问的一种,常根据疑问语气和语气词划分内部研究角度。笔者因区域之便对萧山方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与泛吴语的大同,但亦存在差异,在此将它分为三类讨论,并与上海方言是非问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徐英 《现代语文》2015,(3):39-40
是非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作出肯定或者否定回答的问句。湖北罗田方言中的是非问句与普通话相比差异较大,语调型是非问句对语境的依耐性很强,没有带语气词"吗"的是非问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