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代画家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里的“阿堵”就是指眼睛。可见,画家画人物,尤为注重画眼睛,因为眼睛最能传神写真。作文同样如此,要重视点睛。  相似文献   

2.
<正> 在鲁迅小说教学中,我们不仅感到作品中那些主要人物神态逼真,个性鲜明,即使是寥寥几笔写的次要人物,也都是跃然纸上,栩栩欲活的。其中奥秘在哪里呢?鲁迅寥寥几笔就能写活一个次要人物,首先是因为他善于给人物“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子。相传我国古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阿堵“是“这个”的意思,此处指眼睛)之中。”(《历代名画记》卷五)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  相似文献   

3.
点睛有术     
画画特别讲究点睛之术。相传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家画人是这样,作家写人也是这样。司马迁写樊哙闯入项王帐中,“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嗔”一“裂”,忠勇尽现,无怪乎项王连声叫道:“壮士!”  相似文献   

4.
点睛之笔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像有时几年不点眼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人身体的其他部分画得美一点,丑一点都不十分要紧,要真  相似文献   

5.
相传 ,晋代画祖顾恺之作画 ,曾数年不给画中人点睛。有人不解 ,问他何以如此 ,他说 :“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之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一语道出 ,表现人物 ,关键在于画好眼睛。故而轻易不下笔 ,只要一下笔 ,务求以一目而尽传精神。一次 ,顾恺之为同僚作肖像 ,作完后 ,与那位同僚本人对照 ,总觉画好的肖像不象那位同僚。对画好的肖像逐一审视 ,五观、形体、衣着、举止 ,又无一不与那位同僚相象。顾恺之很纳闷 ,一有闲暇 ,就琢磨这事 ,如此反反复复 ,终于恍然大悟。原来 ,顾恺之的那位同僚 ,与常人明显不…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巧艺》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美学界一直把这当作“画眼睛”、“以形传神”的美学范例。但是,这时画像上并未画上眼睛.既然“数年不点目睛”,又怎么能“以形传神”呢?难道顾恺之有意不让自己的作品“以形传神”么? 其实,画人不点睛是出于绘画上神秘的原始思维和原始禁忌方面的原因,并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之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诗眼好比人的眼睛,顾恺之画人物时就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也这样,如果句中  相似文献   

9.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0.
常常听到有家长在教孩子画画时说:“这东西画得一点都不像,应该这样画,应该照书上画,照老师的画。”“这孩子尽瞎画,哪有把鱼画在天上的?”“这张画颜色涂得一点都不均匀,用的颜色也不对,人的脸哪有绿色的,难看死了!”……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这些孩子的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来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重画!”反复的指责和否定,  相似文献   

11.
张宗林 《教育与职业》1992,(12):41-41,35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晋代大画家顾恺之说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文学家、艺术家都知此中之味,乐于在描绘眼睛上下功夫。表演艺术家十分注意眼睛在台上的运用。教学活动中既有语言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国画中意境的产生以及怎样与文学相结合,从而形成国画表现的一大特色。 晋顾恺之曾说“神仪在心”、“迁想妙得”;唐王维曾说:“凡画,意在笔先”;宋沈括称王维的画说:“其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清唐岱说:“欲求神逸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  相似文献   

13.
顾恺之所著三篇画论之《论画》,对魏晋两代的画家如荀勖、卫协、戴逵等所作的21幅画逐一点评。首段,根据当时的绘画发展现状将中国画分为四大类,并提出重要的论画标准--“迁想妙得”:“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情绪反应,常常会从眼睛里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话大意是说人体其他部分的美与丑无关紧要之处,最能表现人物神采的就是眼晴。文画同理,作家也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传神地刻画人物。大诗人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描写了丽人的秋波,写活了贵妃的万种风情。大词人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的词句描写了情人离别时的纷飞泪眼,将缠绵的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描写眼睛可以真切地…  相似文献   

15.
典故两则     
[释义延伸]顾恺之是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最擅长的是绘画。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17.
“清空”论略赵西尧一宋张炎在《词源》中论述词的标准时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并说只有“清空”了才能“使人读之神观飞越”。张炎的所谓“清空”就是要求作家在文艺创作中追求一种在无诗无画中见真意的境界,不要写得太死大实,要造成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8.
渐入佳境     
《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博学多才,为晋代名画家,尤善画人物,时人称顾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人体中最为传神的器官,有着“心灵之窗”的美称。因而文学家最喜欢描写人物的眼睛。通过描绘眼睛可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灵秘密,可以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鲁迅先生是描写眼睛的高手。在小说《祝福》中曾多处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和精神变化.对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在谈画人物时说:“人体的某些部位画得美一些或丑一些都是无关紧要的,要想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画得生动逼真.关键全在这个眼珠儿上。”  相似文献   

20.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图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着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鲁迅不但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研究,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从而更增加了他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全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艺术辩证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一、“画眼睛”和“画灵魂”画眼睛,就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画龙点睛。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东晋画家顾恺之,都曾有过画眼睛的故事。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顾恺之主张绘画“以形写神”,尤其注重画人“点睛”。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厥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