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汉吏民出入关津主要使用关传,然自西汉开始不仅官吏因公受遣使用传牒度关的灵活形式。而且在关传文书中出现“移过所”用语。简文如: (1) (?)长酒泉玉门都尉护众,候畸兼行丞事。  相似文献   

2.
“传舍”作为吏员出行的主要住宿机构或休息场所,在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汉代行政体系的运作与管理。悬泉汉简是汉代邮驿系统中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且保存下来的文书档案,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恰恰从一定的角度再现了汉代的传舍制度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汉长安地区编户民申请"传"时,除满足一般的条件外,还需里中父老出面为其担保;县廷只审查其申请者去年或当年的赋税、徭役情况,其它年份不做审查;"传"的有效期依实际需要而定,现可见到的有效期有四个月、六个月,最长时间不超过一年;如果中途把"传"丢失,可按律令在丢失地申请补办;丝路持"传"行商在津关处可以享受"休"、"迁"、"补"的优待政策。  相似文献   

4.
姚磊 《家教指南》2022,(6):134-142
肩水金关汉简中存在“妻随夫姓”的情况,可能只是一种社会风俗,并未形成制度性的规定。在婚育年龄,女性在15—20岁间最多,早婚早育比较普遍。夫妇之间的婚龄差较为明显,男方的年龄普遍大于女方,平均年龄差8.14岁,以往的说法可以重新思考。女性产后休息的周期可能是2.5年。休妾文书提供了与《大戴礼记·本命篇》不同的“休妇”视角,对女性的要求和束缚更多。女奴地位低下,生活困顿、处境艰难,不能当成“家属”对待。还探讨了女子的再嫁、赎罪、疾病等。  相似文献   

5.
车师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国家,在维护西域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汉武帝与宣帝时期,汉与匈奴五争车师,宣帝神爵年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降,车师随之内属,元帝时西汉在车师设立戊己校尉,保证了汉对车师的监护。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汉与车师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关系。20世纪出土的西北汉简中有一些关于西汉与车师交往的简文,反映出西汉与车师交往的广泛与深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居延汉简所见南阳郡戍卒名籍简的分析,认为居延地区来自南阳郡的戍卒来源地广泛,人数众多,生活艰苦.  相似文献   

7.
在简牍材料中有部分关于汉代马政的内容,本文通过梳理这些资料归纳了西汉时期马政的一些方面.包括饲料供给、马匹登记和疾病治疗等.  相似文献   

8.
一般所说的鼓是一种乐器,在古代又有比较独特的用法,近18000枚悬泉汉简简牍文书为我们提供了此类信息.悬泉汉简中与"鼓"相关资料的整理,不仅可以复原汉代的"鼓令",而且可获得一些未曾知道的信息.在悬泉置的日常生活中鼓用于接待,以敲鼓次数的多少告诉接待单位做相应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居延汉简中记载了诸多病案资料,学者多认为是伤寒之类的疾病。但细读汉简,并结合现今居延地区流行疾病的情况,推断居延汉简中所记载的许多伤寒病例应是鼠疫。针对当地的高发病率,上至汉代中央政府,下至居延各级屯戍组织,都非常重视屯军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居延边塞通过有效的疾病防治制度,遏制了传染病的蔓延,保障了戍边吏卒的身体健康,对于稳定军心,维护屯戍军队的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赵文化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战国时期赵国研究成果颇丰,赵国其他历史阶段的研究稍逊。汉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赵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以一批西汉时期赵国汉简为本体,首先对其进行局部复原,断代和定性,其次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最后分析汉简对研究西汉赵国社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艳萍 《家教指南》2016,(1):116-122
烽燧是边境候望系统中的基层军事组织。据我们统计《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至少有161个(未包括残损严重的燧名),实际的烽燧数量应超过此数字。可见汉时金关地区烽燧组织十分庞大,彰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根据简牍出土地点的相对集中性、简牍内容的提示性和相关性来判断各燧所属候官,再依据候官辖燧数量的差别来判断其规模及战略地位;同时,在陈梦家燧简表《第十表》的260个燧名和这批金关简161个燧名基础上,归纳烽燧的命名习惯,揭示汉时庞大烽燧系统中"燧"的命名规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居延汉简中所见的百余枚简文,简单探讨了秋射的来源、秋射比赛和赐劳的过程以及秋射制度实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唐过所与中日过所比较程喜霖一、过所的释义与研究现状人们首先会提出过所的本义是什么?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和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如将过和所连称,其意当为度过之是处所,汉简见“汤兼丞事,谓过所县官遣亭卒史...  相似文献   

14.
候长、燧长是汉西北边塞候官的基层小吏。从汉简记载看,其待遇是十分微薄的,其俸禄甚至不能及时发放。这是汉廷对守边士卒关怀不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从唐代过所文书所见通“西域”的中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参加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工作,接触唐代请过所案卷八件(敦煌研究院藏一件)。这些过所文书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土的,为研究唐代过所与关津制度,特别是西北人民在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史所罕见的资料。笔者曾利用这组文书撰《唐代的公验与过所》、《唐代公验与过所案卷所见的经济资料》、《唐调露二年某人行旅公验  相似文献   

16.
汉代戍边的戍卒役期一般为一年.服役期满的戍卒,即为罢卒,开始复员返乡.戍所根据戍卒名籍,制好罢卒名籍,同时戍所也为罢卒返乡做好其他的准备工作.罢卒应该上交所配备的公家的兵器.各燧的罢卒先后被带领到候官、太守府,然后集中罢遣.罢卒返乡路上,仍由官吏带领,饮食费用则由国家提供.罢卒的行进速度似乎也有某种规定.罢卒在到达各自郡国后,可能由各自所属之县派员去迎接,并最终被带领回到家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可以发现,以往对典客等汉代职官的认识仍存在一定误区。典客一称在汉代仅存于景帝中六年之前,主要负责接待诸侯王和归义蛮夷,而后来大鸿胪所掌宾礼在汉初则主要由大行负责。景帝中六年,大行更名为行人,成为新更名的大行令的属官,两者的职能才趋于统一。武帝太初元年,将大行令更名为大鸿胪,其职掌因袭未变。而武帝将行人更名为大行令的举措也并非始创,只是将景帝中六年前的旧名恢复而已。  相似文献   

18.
《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加深对汉代基层乡里社会的了解。汉代里名的命名有诸多特点,如多命名为嘉名,带有明显的人文气息;里名前置方位词的命名方式,或具有“地名标准化”的倾向,可有效区别重复里名;疑似以姓氏为里名的情况,是否与聚族里居相关,尚难断言。此外,可以参考吴简丘名的命名特点。结合各类数据,可进一步展开对汉代某一地方里名的梳理,如汉代长安已知里名约五十五个。  相似文献   

19.
汉代每郡每年派出戍卒屯戍边区,这是徭役制度的一部分。文献记载戍卒屯戍的资料并不详尽,出土的汉代居延及肩水地区的简牍,特别是戍卒名籍的简牍,给予研究汉代戍卒新的空间,当中戍卒的籍贯和征发情况,引起颇多学者留意。陈直先生统计居延戍卒人数,籍贯汝南和南阳的百姓最多,另外,宣帝神爵年间戍卒出守敦煌郡、酒泉郡的戍卒,除来自南阳、河东、颍川等大郡外,还有赵地的赵国和魏郡。汉代赵地,例如赵国、魏郡及邻近的巨鹿等郡国,他们的编户民一样履行戍守边区的义务,现在考察所得,这些郡国有相当数量的戍边戍卒在河西地区。近年出版的三卷《肩水金关汉简》共收录6741枚出土于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府下辖肩水金关的汉简,约占1973年金关出土简牍的58%,其中包括不少戍卒名籍、出入记录,提供讨论西汉边区戍卒来源、屯戍制度等的新材料。尝试透过分析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赵国戍卒简牍,考察该地戍卒派遣边区的情况,并兼论同乡同区遣派一地,是否有乡里情结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简所见河西边地的"作者"与古籍中"作者"的含义并不相同。汉简中"作者"的籍贯明晰、姓名具体、年富力强,拥有一定家资,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既有河西边郡的本地人,也有来自中原内地者。根据"作者"简的书写格式和内容信息,并结合相关史料可知,"作者"是在闲暇之余短期或临时性受雇于官方或私人,充任杂役,协助其完成有关任务的雇员。他们依靠出卖劳力,赚取佣值,是汉代雇佣关系下对短期的雇佣劳作者的一种专门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