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资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洪泉  邓磊  蒋卫国  易文斌 《资源科学》2008,30(9):1367-137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价值,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价生态系统的价值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利用遥感定量测量,采用Landsat-5卫星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结合生态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个省市1995年和2005年两年度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从生态资产分布格局、构成与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资产分布很不均衡,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生态资产总量由1995年的5 450.84×108元减少到2005年的4 176.37×104元人民币,减少了23.38%.从生态资产构成来说,湿地和水体的生态资产减少的幅度最大,分别减少58.46%和34.44%,耕地、林地和灌丛的减少量也在20%左右.从生态资产变化格局来说,4省市生态资产减少量都在20%~30%之间,其中上海减少的程度更大,其次是江苏.生态资产减少的主要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国家宏观指令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仙居县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气象数据等资料,通过GIS技术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探讨仙居县生态资产变化情况.并分析生态资产时空分布特征,编制生态资产时空分布图.以乡镇为单元分析生态资产价值与工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仙居县大部分乡镇的生态资产呈上升趋势.主要由对生态资产贡献占主导地位的有林地增加造成的,全县生态环境向良性化的方向发展;(2)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以相同的生态代价所换取的工业产值要高于经济欠发达乡镇,因此后者要避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应寻求土地集约利用,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而经济发达乡镇要进一步增加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全县生态安全建设和经济稳步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生态空间占用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持续发展状况。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级,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本文以青海省为例,评估了青海省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的人均占用世界平均产量的生态空间为1.8hm2,青海省的自然资产利用程度尚在其实际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青海省的工业生产占青藏高原的3/4,人口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因此,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应该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由此推知,青藏高原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小于1.8hm2,而青藏高原实际生物承载力人均8hm2,应该有较大的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4.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段锦  李玉辉 《资源科学》2010,32(4):752-760
协调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维护原住居民的利益是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Costanza等的全球静态部分平衡模型,通过解译遥感影像获取景观变化信息,评估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和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及其损耗,探讨生态补偿的途径.结果表明:①1992年-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增加4711.15万元,年均增加1.23%;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减少10740.10万元,年均减少1.49%;②1992年-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退化生态系统对生态资产的损耗减少1484.45万元,年均减少1.42%;缓冲区减少5416.82万元,年均减少1.87%;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增加904.44万元,年均增加2.33 %;2000年以来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退化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的总损耗增加131.07万元,年均增加0.21%;③遗产地范围内有限面积的旅游开发可以为自然遗产地内的原住居民提供有效的生态补偿,并为遗产地生态资产的保护与植被恢复提供保障,从而弥补生态资产的损耗,实现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中国现阶段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的产权问题,明确生态资产证券化是其关键点.进而,从原理、本质、目标三方面阐述生态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并以4个实例概括中国在生态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经验与问题,由此提出生态资产证券化的机制与策略.最后,概述实施生态资产证券化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即整个自然界和自然界提供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森林景观格局决定了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分布和组合,因此,森林格局是森林景观研究的关键问题,如何合理的改变森林土地的覆盖类型,优化配置森林景观格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各省化石能源资产流转为出发点,采用基于生物质能替代的能源足迹法计算能源输出生态足迹,并引入能源资产流转压力系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化石能源资产输出地为受补偿主体,化石能源资产输入地对输出地进行生态补偿的核算机制。在完善生态补偿模型前提下,对中国煤炭能源流转的生态补偿进行实证研究,从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价值损失成本和生态修复成本(包括土地复垦和农地修复)3个角度构建核算标准,计算出中国主要煤炭能源省份由于煤炭能源的输出应接收的补偿额度。分析表明:2010年煤炭能源净输出有山西、内蒙古、安徽、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省份,由于山西能源流转足迹压力系数最大为5.67,煤炭能源输出足迹严重超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因此山西省应接受输入地补偿费用最高为3 817.94亿元。  相似文献   

8.
国外顾客资产测量模型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顾客资产已成为营销学科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而顾客资产的测量又是该领域中其他方面研究的重要基础,西方营销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对国外现存的顾客终生价值(CLV)和顾客资产测量模型进行了介绍和比较,指出现存顾客资产测量模型的局限性和不足,并针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6,他引:68  
生态空间占用是由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评估了中国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情况,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占用生态空间为1.848hm2,中国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5hm2,有1.198hm2的生态空间赤字。这一结果大致可以反映我国的自然资产利用状况,说明我国目前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已超出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0.
信息生态视角下企业数据资产管理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实现数据化运营转型的必然选择。以信息生态为基本理念,从数据质量管理的维度着手将其与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出适用于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信息生态模型,对相关角色群体的不同任务和目标进行功能性划分,进而对数据资产管理的角色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分析数据资产管理信息生态模型的运行机理与具体功能,旨在提高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深入挖掘,解决在隐性和业务层面上的可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的渭河关中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占车生  乔晨  徐宗学  尹剑 《资源科学》2011,33(12):2349-2355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78年-2007年的Landsat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渭河流域关中地区1978年-2007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各景观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消长变化,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和林地斑决面积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减小;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土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景观斑块分布趋于破碎化,破碎度指数ZA0.9127下降为0.8755;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分别增长了2.72%和2.71%,之后锐减,2000年达到最低后逐渐有所回升;景观优势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后逐渐减小。说明近期研究区生态景观的异质性有所改进,生态景观格局处于快速调整并趋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生态保护工程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民是生态工程的参与者和受影响者,其对生态工程成效的评价、对未来生态工程措施的选择倾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从内蒙古生态工程项目政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了1995年至2010年来农牧民生产生活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以及鄂尔多斯三个地区的农牧户家庭拥有耕地均大量减少,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投入增加,总体呈现"减产、提效、增收"趋势,其中呼伦贝尔地区以牧业为主,锡林郭勒地区农牧并重,而鄂尔多斯地区牧户减少,打工人口比重增加;食物消费整体上向结构多元化、营养均衡化发展,肉类消费倾向有所不同,与各地区民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家畜干粪的用量正在减少,煤炭、天然气以及电等便捷能源消费逐渐增多。其中,呼伦贝尔地区干粪消费比重仍然很大,锡林郭勒地区秸秆、薪柴消费比重较大,鄂尔多斯地区以煤炭消费为主;农牧民意愿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鄂尔多斯地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满意度水平与户均收入高低成正比关系;三个地区多数农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牲畜养殖抱消极态度,且其下一代倾向于脱离农牧业生产生活、移居至城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生态多样性空间尺度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生态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相互关系研究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白音锡勒草地生态系统为例,运用多尺度多样性模型、香侬模型和辛普森模型对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尺度上对生态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多样性模型模拟得到的景观元多样性严格地随着空间分辨率的降低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说明多尺度多样性模型更适于在多个空间尺度上的运用;空间分辨率的变化对生态多样性与草地最大地上生物量和荒漠化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企业智力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智力资本内在结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都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课题.采用自行研制的企业智力资本问卷,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智力资本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构成的有层次的结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测量企业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云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发展"常绿草地畜牧业"的理念,利用云南省地处低纬度地区,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以促进云南省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上,把全省分为6个畜牧产业带,即滇东北山原暖温带、温带畜牧产业带,滇中亚热带、暧温带畜牧产业带,滇西北山地温带、寒温带畜牧产业带,滇东南亚热带、热带畜牧产业带,滇南亚热带、热带畜牧产业带,滇西南亚热带、热带、暖温带畜牧产业带.在不同的产业带内,分别形成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核心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区域.提出了建设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8大骨干工程,即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培育工程、牧草种子与畜禽良种工程、草地建设与饲料种植工程、初级产品基地工程、动物疫病防治与服务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科技与人才工程、网络信息工程.提出了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并重,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国家"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农户是否愿意参与生态补偿项目,不仅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绩效,更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可持续性。本文以甘肃省的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基于农户调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临夏州社会网络指数最高(1.624),张掖市次之(1.328),甘南州最低(1.196);临夏州规范指数最高(2.345),甘南州次之(2.300),张掖市最低(1.635);张掖市信任指数最高(2.532),甘南州次之(2.487),临夏州最低(1.716);②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最高,其次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最低的是张掖;③农户社会资本的网络、规范、信任维度均对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④农户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劳动力数量每提高1个单位,参与生态补偿的概率分别提高4.098、2.395、1.307个单位;但户主年龄、农户拥有的草地、耕地面积每提高1个单位,参与生态补偿的概率将分别降低1.017、2.022、2.281 个单位。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生态意识的培育。我国现阶段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育公民的深生态意识。深生态意识的内容包括整体论自然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优位的科技观、生态生活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