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涛 《新读写》2009,(6):23-23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很多小作者都希望自己能写出有美感的文章。那么这篇美文是怎么写成的呢?  相似文献   

2.
崔卿 《现代语文》2006,(2):57-57
相信很多语文老师教授文言文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学生还记得几篇,相当一部分学生抓耳挠腮:都想不起来了;做文言文训练时,老师联系课本中学过的类似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时,学生反而更茫然了:学过吗?我怎么没有印象?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那年,我一门心思想进报社当一名记者,在我的心目中,记者是最出彩、最值得炫耀的职业。我敢这么想,也是有点儿底的——名牌大学中文系的牌子、四年间大大小小几十篇见诸报刊的文章等等,都使我内心难免有一丝飘飘然强于他人的优越感。然而这丝感觉很快就被现实击了个粉碎。我应聘的第一家单位是一家省级〔卜K社。应聘途中,我又仔细看了遍招聘条件:还岁以下,专科以*}历,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文章。怎么看怎么觉着这三条都是为我髦身定做的面对主管应聘的主任,我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诉说又c能胜任什么、能做好什么,有哪些专…  相似文献   

4.
“共振论”是化学结构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外出版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共振论都占有—定的篇幅.但是苏联曾在五十年代对共振论进行过大规模的批判.我国受苏联影响,对共振论也组织过批判,对共振论持否定态度,并将批判内容写入教科书中.因此共振论一度是个禁区,无人问津.近年来,我国一些化学期刊陆续发表了对共振论的评述性文章,并出版了介绍共振论的小册子,北京大学邢其毅等编的“基础有机化学”开始介绍共振论,这对活跃学术空气大有好处.当然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共振论,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这里仅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料,稍作整理,作为一篇读书笔记,对共振论作一简单介绍,并谈谈自己对共振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成功     
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凑巧吧!这两周抄写本上的文章几乎都是与成功相关的话题,而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也希望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所以选择了"成功"这个题目。摘抄本上有一篇让我记忆深刻的文章——《兀鹫与风》,讲的是一只雄踞高空、俯  相似文献   

6.
《秋天》这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它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秋天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但是没有像作者那样去留心观察秋天。怎么才能引导同学们读懂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寒假快结束了,过得怎么样?春节收的压岁钱多吗?呵呵,我在这儿给你们拜年啦!对了,假期作业做完了没?新的课程预习了没?嗯?你怎么打起哈欠了?这可不成,新年要有新气象哦。说起打哈欠,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一个人打,附近看到的人大多都会跟着打哈欠,科学家管这叫"移情作用"。据说这种能力是人类等高等动物才具有的,下面这篇小文章则是讲老鼠似乎也有这种能力的。看文章的同时别忘背单词啊,打起精神准备好好学习喽。  相似文献   

8.
《秋天》这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它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秋天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但是没有像作者那样去留心观察秋天。怎么才能引导同学们读懂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说,写作就是写作者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写下来,这就成了文章。也就是说,写文章强调的是写实,那么,写作都该是写实吗?我认为不一定。《愚公移山》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按常理说,任凭愚公怎么努力。他想要移走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是永远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作者列子就写到这儿,那么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喜欢把世间难以解决的问题诉诸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梦幻中寻求解决难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这一年里。我发了七篇文章。用了三个笔名,文章标题上过封面。得过读者评刊top榜至尊奖,被催过稿,也被其他杂志转载过文章。在小博上的每一点成就都是我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这是一篇写某个地方景物的文章,要写好本次习作,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选好地方 你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但一定要从众多的地方中精选出  相似文献   

12.
有时文章会要求字数,可小朋友们总发愁把文章写不长。文章写不长,主要原因是内容写得不具体。这儿选取了两篇文章,对照一下,想想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单从篇幅上看,《可爱的小金鱼》和《可爱的猴子》两篇文章,一篇短,一篇长。仔细读一读两篇文章就会发现,前一篇的内容太简单。写小金鱼“凶”,具体怎么“凶”?怎么“对准陌生的鱼游过去‘打’它”?还有它的外形,它的“头”呀、嘴”呀、“眼睛”呀,都是什么样子?虽然写了,但太简单;另一条小金鱼呢,怎么善良,怎么“看着鱼食不争不抢”?都缺少具体的描写。后一篇文章就不同了,那两只猴子——小…  相似文献   

13.
<正>这学期,学校举办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长杯"教学艺术大赛,到了决赛阶段,组委会要求我选一篇必修课以外的文章,以增加比赛的公平性。最后,我选择了胡适先生写作的《记辜鸿铭》这篇文章。原因是在初赛时,老师们都上了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的文章《一个人的遭遇》,由于是外国文章,又是节选文,阅读的障碍比较多;所以许多老师都把课堂学  相似文献   

14.
朗读有窍门     
杜宇 《英语辅导》2016,(2):46-49
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们已经朗读过无数篇课文.原因无他,朗读对于学好一门语言至关重要.就连中考口试,也专门设置了一道朗读关,要求同学们能比较流利地朗读或模仿一篇学过的课文或者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材料的内容. 有些同学就纳闷了,明明我每个单词都读得很标准,怎么读起文章来就各种不顺畅,听起来很别扭.那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朗读的窍门.朗读并非简单读准单词就可以了,它需要你划分好意群,读准语调、重音和连读等.  相似文献   

15.
《借生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件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借生日》。各人有各人的生日.怎么能借呢?只听说过借东西,谁听说过借生日?一连串的问题使孩子们急于想读读课文以解开心中的疑问。文章来源于生活,述说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孩子们较为熟悉。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学好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你们家的星期天都是怎么过的,你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有意义的星期天,把它写下来吗?下面我来谈谈写这篇习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写“一天”这类的习作最  相似文献   

17.
<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梁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散文、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18.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初三班主任我看到了学生写的一篇周记:离中考还有100天了,我每天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天天做着重复的事情:每天起床后,吃早饭、上学、放学.上课时候,老师讲什么,我根本听不懂.有时觉得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反正老师也不会管我.我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我想,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将来中考一定比我好,我也想学,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学.反正都这样了,过一天是一天吧.这位学生的周记引发了我对初三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思考.这篇周记反映了这个学生的无助与迷茫的心态,他想学却又不知怎么学,想学又没有人去帮助他们,"学困生"到了中考前期,这种绝望的心态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0.
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波兰尼学说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cit Knowledge”是近年来国外哲学界注目的课题之一,有许多专门性论文发表。象著名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著名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都引述或论述过这一问题。而国内尚未见有文章做过介绍和论述,某些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