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滨海湿地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控制试验,量化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水文过程与水盐运移对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构建了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健康滨海湿地"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实现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弥补了我国特别是北方河口三角洲湿地长期观测研究的不足,也使得黄河三角洲站成为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19)
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20)
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21)
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5.
这篇综述主要探究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湿地碳循环中的应用,湿地碳库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它既可以作为碳汇,将有机碳储存起来,也可以作为碳源,在一定情况下将有机碳转化为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因此保持地球环境碳循环的平衡及理解其机理对于提高湿地碳储存能力、防治地球变暖、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且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光合作用及植被的固碳过程,温室气体的交换与碳平衡关系,土壤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及周转状况,湿地生物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经济手段对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极具价值,因此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模型势在必行;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分析湿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以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和保护的困境分析推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并通过多元共治理论基础从法律、市场以及公众三个角度出发对建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体的发育过程、新生湿地自然生态演替过程(1984~2000)以及40年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1956~1996),研究黄河三角洲体景观的“空间格局与变化过程",探索景观信息的时空特征。通过建立现代亚三角洲体在多重水沙两相河流和弱潮海洋动力系统的相互作用下的发育过程,分析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海岸带发育演化过程的基本“脉搏",反演并模拟黄河三角洲体海岸带演变过程的动力环境,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规律。将黄河三角洲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壤盐碱度、土地养分、灌溉条件等)相结合,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晓宇  苏奋振  吕婷婷  仉天宇  吴迪  付敏 《资源科学》2011,33(12):2277-2284
采用遥感与CIS相结合的方法,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9牟为时间节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数量、变化速度、类型转换、重心位移等进行了提取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在研究期内的变化较为显著,各个时段的变化特点各有异同。整体上人工湿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85年仅为零星分布,到了2009年则已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9.19km^2/a;近岸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整体上呈逐年退缩趋势,其中沼泽湿地的退缩最为显著,多转变为了人工湿地和农业用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养殖等人工湿地的扩张,另外黄河口的改道对湿地格局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近岸湿地影响最为显著,而湿地重心的空间变化在1995年-2000年间也显著受到黄河口改道的影响;由于整体上湿地的转出数量大于转入数量,且以陆域湿地的转出为主,造成湿地重心呈向海一侧的“东向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世界的两个重大问题: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近20年来,随着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已在油气区域远景评价及石油勘探开发中有效地配合和支持了其它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成为找油找气三大学科支柱之一.研究人类活动特别是能源消耗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推动了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的迅猛发展.全球碳循环、酸雨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课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已成为国际科联所属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是当代有机地球化学的生长点之一,发展十分迅速.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淑娟  孟芬芬 《资源科学》2011,33(7):1390-1397
本文在探讨湿地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旅游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分析矩阵,根据PSR(Press-State-Response)模型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以南四湖、黄河三角洲和胶州湾为代表的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比较健康,鲁西平原湖区次之,鲁东及鲁东南滨海湿地健康情况最差。根据评价结果及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分析矩阵,提出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以促进山东省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技术摸清了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底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两个地区在湿地组成、分布、景观生态等方面特点,探索了两地湿地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找出了环渤海三角洲湿地资源在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其景  相似文献   

12.
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效应问题近年来受到国际地学界、生态学界和环境学界的共同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土壤碳库的稳定、增长或释放都与大气库的变化有重要的关系,土壤能否增加碳储存是关乎陆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饱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问题已成为土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是全国最大的,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本文在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保护的对策,使黄河三角洲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国家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备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近三年来,由我省主持和参与完成的9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六,获奖数量进入全国第二梯队。为做好我省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近期科技厅在成都召开2020年度科学技术奖申报培训会。会上,国家奖励办副主任高洪善就国家科技奖评审流程、改革措施、提  相似文献   

15.
翟俊  金点点  陈妍  刘鑫  杨栩  侯鹏  徐延达 《资源科学》2020,42(3):517-526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三角洲区域生态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30年生态空间和植被长势状况变化,识别区域生态状况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区域湿地资源、岸线资源和水沙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讨论区域的保护成效,辨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受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挤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量约为1990年生态空间面积的7.6%,并且沿海及城镇聚集区域周边植被长势有所降低。以坑塘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8.1%,人工岸线增加了27.1%,自然湿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丧失明显。其中,2010—2018年间生态空间被挤占速度有所放缓,各类生态保护规划和工程措施积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湿地面积和人工岸线长度的增速均明显减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逐渐体现出来。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条件发生剧烈改变,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日趋减少,河口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补水需求,以及新生湿地面临的蚀退威胁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是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     
《科学中国人》2013,(9):67-67
陈创天院士获颁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8月4日,2013年度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之一Laudise奖在波兰华沙正式颁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陈创天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获得的首个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每3年评奖一次,最高奖有Frank奖和Laudise奖两类,其中,Frank奖奖励理论贡献者,Laudise奖奖励实验和应用贡献者。陈创天此次荣膺Laudise奖是因其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发现方面,尤其是对BBO、LBO和KBBF晶体发现和发展方面的贡献。记者了解到,此次会议颁发的Frank奖由日本科学家获得。会议举办之前,有4位在晶体生长领域卓有声望的科学家向协会推荐了陈创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信息》2003,(20):14-17
自1980年以来,我国有众多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类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到1998年,我国农村由生物质能转换与节能技术所获得的能源约达158万吨油当量。到2010年,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所提供的能源将达到1410万吨油当量。通过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源,将获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定价:80元能源贫困是全世界能源体系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更复杂的能源贫困问题。《2014中国能源报告:能源贫困问题研究》是《中国能源报告》系列研究报告的第5卷,从能源经济的视角入手,总结并提炼了国际能源贫困评估方法,构建了中国能源贫困度量和综合评价指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评估中国能源贫困,并针对固体燃料利用对城乡居民健康影响、清洁能源发展与能源贫困、气候变化与能源可获得性、消除能源贫困的政策与行动等重要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14-17
自1980年以来,我国有众多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类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到1998年,我国农村由生物质能转换与节能技术所获得的能源约达158万吨油当量到2010年,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所提供的能源,将达到1410万吨油当量。通过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源,将获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效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于环境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水资源方面,由于污染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十分有必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由于成本低,效果明显,且对环境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获得青睐。立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状况和应用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的研究,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