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上个世纪,钱学森院士曾经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时光荏苒,在21世纪的今天,纳米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等应用研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产业化的进程也正如火如荼。在中国,很多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黄立民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拥有超过十五年关于纳米材料合成,  相似文献   

2.
正与建国初期的归国英才一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们怀揣着强烈抱负,渴望用自己所学投身于祖国建设。他们如同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成股股浪潮,在国家发展进步长河中泛起美丽浪花。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中国梦。左手科技,右手商业,在机遇与风险的短兵相接中率先张开双臂拥抱时代——张绪穆当然会是"人生赢家"。2002  相似文献   

3.
李宝健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及生物工程专家,195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被选派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圣·彼得堡大学)从事细胞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过程DNA复制的研究,获苏联遗传学副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大学国际著名的Boyce Thompson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相似文献   

4.
陈志强 《学会》2002,(7):36-36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向大会提交了"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提案,其新颖见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风景旖人的厦门大学校园内,记者采访了赵玉芬院士.赵院士端庄秀丽、热情大方.从清华大学调到厦门大学工作才两年时间,谈起大学却已是那样的熟悉,科研工作更是如鱼得水.作为台湾清华的毕业生,她盼望着海峡两岸能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年初,正是寒风呼啸、冷意透骨的时刻,张殷乾的一个决定却让身边人炸开了锅:他决心回国工作。身边的朋友、同事纷纷表示不理解。在旁人眼中,当时的他已经在国外取得了终身教职,并且从世俗角度来说,无论是房子还是收入,他都处在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状态中。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还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尽管大家都明白,思念故土的想法谁都有,从何种角度来权衡,留在国外继续原先的事业和生活,都是一种称得上明智的选择。因此大家不解,促使他放弃这些优越的条件决意回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正>专家简介:孙伟福,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微纳米尺度颗粒的力学行为、复合材料力学及多尺度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底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悉尼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满足现代先进制造与加工技术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零件的加工质量,精密加工技术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已成为目前高科技技术领域的基础,它不仅与当代一些主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还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如今,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涌现,精密超精密加工的应用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它的进步也将促进机械、液压、电子、光学、传感器和测量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吴勇波与精密超精密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专家简介:谭振权,大连理工大学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应用化学系系主任。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日本东北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无机化学、纳米化学、纳米药物。2008?2014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曾任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学友会副会长、日本大阪大学中国学友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日本校友会理事、关西分会会长。参与组织编写出版了《中日百人传》一书,同时担任Advanced Materials、Carbon等10余个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固定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相似文献   

9.
卢柯男,1965年5月生,甘肃华池县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正>地球内部有着如同洋葱一般的分层结构:以铁镍核心为中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地幔,再往上是一层薄薄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壳。虽然地幔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它的温度非常高,可以缓慢流动,驱动地表的构造板块构造运动,促使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利用地震波来“窥探”地球表面下的内部结构,揭示出内部深层的地形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1.
正于有机微纳晶激光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他的脚步无疑是稳健而坚实的。多年来,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驱使他一如既往地在有机微纳晶激光领域探索,并沉醉其中。他就是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廖清。搞科研,他认真严谨、力求创新;当导师,他民主开放、尚学尚新。在不同的角色中,廖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深的研究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着自己的科研人生。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就发出警告:“石油危机以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的危机.”全球无数科学家为之心忧,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静也是其中之一.2008年5月,张静作为海外引进优秀人才回国,开始了在水资源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炎炎八月,我慕名从千里之外来西安,追访一位在我国机械故障诊断研究中勤奋一生、执着耕耘的屈梁生教授。 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屈老平凡、简朴的家,同屈老一道翻开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他生于忧患,长于战乱。他和同龄人一样无法回  相似文献   

14.
专家档案倪红卫1967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新世纪第二层次人才,省政府津贴专家。在东北工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武汉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武汉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现任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省部共建教育部“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担任了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理事、湖北省金属学会理事、湖北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副理事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15.
作为能源化工领域的一位科技工作者,张锴的人生历程中充满了思考和探索。198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2年和1996年分别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担任课题组长和研究室副主任;  相似文献   

16.
筑基铸魂没有软件的计算机是一堆废铁,而在计算机发展的50年历史中,软件总是落后于硬件。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扩展,软件越来越复杂,在上世纪70年代导致了软件开发成本高昂和开发周期过长的“软件危机”。软件工程正是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维护和管理软件,软件工程技术也因  相似文献   

17.
朱根才教授长期从事射频仿真系统理论与实验室工程建设的系统综合和技术集成研究,以及电子工程、微波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环境、信号模拟、保护、处理、校准和控制技术等交叉学科方面的应用研究。近20余年来,以他为首开展完成的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防科工委、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七项,四等奖二项;国际、国内专利发明证书二项,被批准推广应用专利四项,另有一项获得世界环球优秀奖。  相似文献   

18.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仿生学家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交往方式,并提供了广阔的交互空间。本文通过比较“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异同,探究两种人际交往的本质和特点,以因势利导,发挥两者优势,促进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在新农药创制领域埋头耕耘数十年的科技工作者,覃兆海对中国新农药创制存在的"短板"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多年来,带着这份思考,在新农药创制工作中,他"翻山越岭",为中国农药发展献上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坚守在新农药创制的最前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