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打古而扫善巨士的作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5年9月,岫岩县岫光小学开始了又一轮的教学大赛。当五年七班的同学进入教室时,他们没有依照惯例在课前唱一首歌,而是齐声背起了《三字经》。课后,校领导对五年七班课前诵读《三字经》这一做法大为赞赏,并号召所有班级开展“课前诵读三分钟”活动。从此,拉开了岫光小学开展“祖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幕。追溯起来,我们可以把这次活动归纳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做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之一的诗词犹如春风细雨,在诵读国学经典与古诗文过程中,能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科学底蕴,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甚至对他们将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校于2007年前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4.
5.
看英文电影时,是不是常常因为听不懂那些个性的对话而心里堵得慌,那么地道的口语要是不学会那就太浪费了,特别是那些风行一时的电影,里面的经典语录怎能不知。露上两手,别人会对你学到家的英文口语佩服不已哦。  相似文献   

6.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人文积淀置于基础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将课程价值基础定位于中华文化,通过经典素读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被重视。从选择经典素读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汲取经典文化建构经典素读目标,着重人文兴趣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设计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阐述了运用经典素读来培养儿童的人文积淀素养。  相似文献   

7.
袁雅芬 《成才之路》2010,(34):80-81
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无数的名篇佳作,璀璨的光芒犹如繁星闪烁,炫映出了我们民族超凡脱俗的辉煌。学习文言文,领略其揽古启今的风范,体味其博大精深的意蕴,不仅是探究中华根脉、培育爱国情操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化素养、擢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现行的职高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文言文的分量。编入语文教材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心曲,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探讨职高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对提高职高生的文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它悠远的意境,丰富的人文内涵,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教学法是从古文教学中发展起来的,它重求熟读,讲求精读,力求博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和沿用传统教学法中的精华,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评点作为一种读解方式,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欣赏习惯。《史记精华》是中华书局辑校的《史记》选本,专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其所选评点往往注重原著的叙事技巧、文章结构及风格风貌。而在《表》《书》中,所选评点多以突显原著之史学特性为主要内容。同时,评点对于原著之史学骨骼、文学血肉、文史结合之魂魄的展示,也是《史记精华》的一大亮点。评点所展示的《史记》意蕴风貌等,都表明《史记精华》对于再现经典阅读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咀嚼默契     
默契是人生的一种思想形态,默契是人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作者细品默契,深得个中奥秘。本文的文字充满人生哲理,这是写作上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文的抓人之处。如,文章中写道:"成功与失败就像一所房子的前门和后门。"成功与失败是一对挚友,是最默契的伙伴。"写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比喻确切,深蕴哲理。再如,作者写梦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时,他写道:"没有飞鸟的天空是寂寞的天空,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梦想点燃了激情,人生鼓起了勇气去实践人生。"写出人要有梦想,要有追求,才会有前进的动力。还有,作者写默契在人们相处中的关系时,写道:"默契在人们的相知相恋中诞生……"写出人们相处中的默契是生活的重要方面,等等。一篇好文章,除了选材出新、构思精巧和写作流畅等因素外,语言因素也不可或缺,好的语言用词准确生动以及蕴含哲理等等,这样文章才会感动人,才有说服力。此类文章,既练思想,又练笔墨,不妨多练。  相似文献   

11.
咀嚼生活     
生活是一门学问,生活是一种艺术。把生活过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是糟蹋,是犯罪。就像粗暴蹂躏一位贤良的女子;能生活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是还原,是回归。仿佛把瘦肉烧出瘦肉味;能把生活打理得平中见奇,苦中有乐,雅致温馨,是升华,是创造。恰如给一块破布,你能剪裁成时装,又如给一截木头,你能弄出一个雕塑。聋子听戏,瞎子点灯,哑巴学相声,常人以为是无聊,多半赐予高雅的嘲弄和贵重的讥笑,拿一句时髦的话说是“犯病”。其实,就如欣赏王羲之的作品,你说不就是几个破字嘛,还不如吃几块豆腐可以饱肚子。之所以在空白处见千军万马,于无声处听铿锵…  相似文献   

12.
咀嚼悲哀     
祥林嫂死了丈夫,死了儿子,再一次来到鲁镇,眼睛没有了神采,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显得麻木而又迟钝。她不断地对人说着: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相似文献   

13.
咀嚼冬天     
春夏秋冬四季,我独爱冬天,爱它的冷酷,爱它的深邃。翻阅冬天的篇章,寒风是它的旋律,冻霜是它的音符,冷雪是它的节拍,三者合奏着冬天冷酷的乐章。于是冬天成了生活的试金石。懦弱的人面对冬天,好似“寒号鸟”那般在乞求中等待着太阳的恩赐,  相似文献   

14.
咀嚼心语     
张帮群 《教育文汇》2005,(10):36-37
中考监考时,无意间我发现教室墙壁上张贴着学生书写的许多词语,还有壁报上录下的隽语格言:“认真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美丽每一天”;“要想成功必须坚强”;“善待你自己,善待每一天”;“青春没有眼泪,没有失败”,读着这些激情四溢、蓬勃向上、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震撼了。  相似文献   

15.
咀嚼记忆     
文学其实都是记忆碎片的广义摹写。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许正由于它漾起了我们记忆之湖的几圈涟漪。但是那几圈涟漪何以让我们感动呢?想是因为我们终究难以割舍那逝去的美好,抑或只是不能超脱对不完美的过去的遗憾?《项脊轩志》便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掠过我们记忆之湖的一阵清风。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花了不少笔墨去写项脊轩。这为摹写记忆建立了必要的物质背景。不过这只是个背景,真正占据我们心灵的是那几束动人的记忆之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记忆从这儿开始铺展延伸。文章先说一个“通南北为一”的大庭院,因“诸父异…  相似文献   

16.
咀嚼蒲公英     
那一天我心情沮丧,胸臆里淤塞的不痛快由许多零碎的遭遇组成,类似一些杂乱的堆得很高的干柴,而一个打给我的电话仿佛擦亮的火柴,砰地燃起一股怒火.  相似文献   

17.
咀嚼蒲公英     
那一天我心情沮丧,胸臆里淤塞的不痛快由许多零碎的遭遇组成,类似一些杂乱的堆得很高的干柴,而一个打给我的电话仿佛擦亮的火柴,砰地燃起一股怒火。  相似文献   

18.
咀嚼苦难     
《新作文》2007,(4)
2007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作文题目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题一: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  相似文献   

19.
<正>诗香浸润我们的心扉,经典成就我们的未来。江苏省淮阴实验小学以"滋天性,润童心"为校训,持之以恒地开展尚美经典诵读和尚美传承阅读活动。学校编印了尚美语文经典诵读读本,一至六年级分别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成语》《唐诗》《宋词》《论语》,并作为语文课前三到五分钟互动学习的内容。每月阅读一本不少于二十万字的名著,每个月评比一次星级班级和读书大王。学校加强诗香校园建设,先后建成了必成广场、中华诗词长廊、上百经  相似文献   

20.
作家梁晓声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说,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反观之,一些中学生的作文的确飘逸着一缕衣食无忧、自恋自怜的小资情调,而难见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少一些浅薄多一份厚重呢?法宝只有一个:积淀。下面笔者通过品析一篇学生习作,来解读“积淀”的三个要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