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给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美育不能再单纯依靠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心理学在学校美育中的运用,能增强学校美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把心理学与学校美育结合起来,实现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金星  李如密 《江苏教育》2023,(40):32-36
学校课程美育立足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和精神,探寻课程内在的审美联系并使其有机联结,进而产生课程的美育协同效应,形成学校课程稳定而有序的美育结构。学校课程美育是对美育课程的补充与深化,力图在课程实施中使学生由内而外地产生审美理解与认同,实现课程的美育目标。学校课程美育需要将美育作为课程实践的出发点,从理念、资源、机制与内容等关键要素入手,围绕学校、教学、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开展课程美育的协同实施。  相似文献   

3.
陈璞 《现代教学》2016,(5):35-36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本期"学校美育"栏目,将由主持人赵其坤的学员们着重介绍他们在高中艺术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对于高中艺术课程的研究、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以及京剧艺术多元教学等。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幼儿美育的基础彭晖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鲜明的形象调动人们的心理功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幼儿的美育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能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启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情操及促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还能开...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新课标理念,使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材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  相似文献   

6.
“融合式”美育就是以美学原理为核心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按美的规律运转并与美融合在一起 ,以便形成完善的健全的教育。实施“融合式”美育 ,一是要把审美素质作为 2 1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认真落实 ,二是充分发挥美育在其它各育实施中的促进作用。“融合式”美育实施的基本思路是 :学校的一切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都与审美活动融合 ,教师的教育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成为审美过程 ;学校的各科教学都要把“美学法则”作为其灵魂 ,按美的规律运转 ;创设美的背景 ,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在美育背景下开展。一、美育与德育融…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对美育的地位认识不足,在美育理论体系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加深理解。因此,必须在对美育现状进行透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之所在,采取有力措施,使学校美育工作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西城区展新小学管乐团成立已经16年了。作为学校德育和艺术教育的主管者,十几年来,我注意以管乐团为龙头促进学校的美育工作,同时学校的美育活动又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工作。实践证明,少年管乐活动能使孩子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同时它也是锤炼学生思想,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管乐团的美育——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9.
2020年,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意见的颁发对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进行了强调,同时多个城市已经开设艺术类科目中考改革试点,为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近年来,“双减”政策的实施也使得美育成为教育界的话题,社会各界关于美育的探讨愈来愈多。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新时代教育要点,为美育带来多种发展机遇,通过创新等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使美育更加与现代化教育要求相适应。基于此,笔者将美育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入手点,结合当前美育工作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纲要》精辟而明确地规定了学校美育工作的目标。美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管理、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最广泛、最细致、最艰巨的工作2-。美育之所以不可缺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育与道德品质教育,开发智力的教育,增强体质的教育是融为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美育的春天也来临了。第三次全教会,把美育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随之,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不仅明确了美育工作范畴及目标.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建国以来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美育规范。  相似文献   

12.
谈学校美育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学校美育受到了无情的摧残,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后果,其一是使一些人思想僵化,谈“美”色变。其二是使大批青少年缺乏起码的美育素养,甚至美丑不分。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学校教育迫切需要美育的今天,学校的美育尚未占有应有的地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美育的一系列问题,做好学校的美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所有在校学生都应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引领,开设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中充分体现美育的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我们根据“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施原则,在高中阶段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礼乐弦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美育工作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全国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基础。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美育工作、艺术教育工作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训部门、学校以及美育工作者逐渐加深了对美育工作的认识与研究,在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如何使美育工作在…  相似文献   

15.
课程美育聚焦课程中的审美元素,加强课堂、学科及家校间的美育联系并使其有机融合,使美育成为课程育人的内在支撑力量。围绕“课程融美、美课育人”的教育追求,课程美育重点思考如何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的美育协同实施。课程美育是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使审美成为学校育人的有效生长点,以此推进综合育人方式的协调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校美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美育工作意见》)。《美育工作意见》不仅明确了美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钱丽 《考试周刊》2012,(6):180-180
高中音乐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学校没有把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繁重的书本知识使喜欢音乐的学生讨厌上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推进美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给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美育不能再单纯依靠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心理学在学校美育中的运用,能增强学校美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把心理学与学校美育结合起来,实现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美育,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于我国教育的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要得到切实而有效的实施,就必须明确其定位。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属广义美育范畴内的学校美育,乃是年龄在少年美育后期和青年美育前期之间的中学美育范围内的学科美育之一。要谨防因对其重视而过分强调美育,使其脱离语文教学而“独当其任”,把语文课上成美学课。本文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为例,阐述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在师生互动中循文求意、因意悟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熏陶。  相似文献   

20.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作为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建设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开齐、开足和上好美育课”保证了学校美育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由多到好的课程建设要求,体现了学校美育从普及化到多元化再到优质化的渐进过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应该依据政策要求加强学校美育治理,建设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同时依据“各美其美”的逻辑,形成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双轨发展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形成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相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实现家校社“美美与共”的格局,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