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对清廷最初重新起用袁世凯是什么原因主使,袁世凯受命之初对清廷究竟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方面所作的历史事实的考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辛亥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武昌起义,是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四川的铁路风潮则是促成这次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武昌起义又是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工作的结果,而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有效活动更是这次起义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那么,辛亥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是否是两件无甚关联的事件呢?黄兴早在1912年黄花岗周年纪念会的讲词中曾这样说过:“鄂省8月之起义,由广东之原动力。”他是把这两次起义联系在一起,且是把辛亥广州起义当作武昌起义之“原动力”的。黄兴的这种论断,固然不很准确,但这两次起义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事实。这应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同志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中心位置上作了一番充分表演的角色。这位凭借强大实力和卑劣手腕而跻身高位的新、旧时代的混血儿,在全面继承曾、李衣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曾国藩集团与清廷的矛盾。然而,由于袁氏与曾、李辈“起家的资格不同”,也由于时代的差异,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在性质和表现方式上都有了变化。曾国藩等人与清廷固然有难解难分的利益冲突,但客观上他们却辅佐了清室,成为清朝皇帝赐予殊荣的一代“功臣”。而袁世凯则最终毁掉了清廷维持了267年的一统江山,成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清政府为了维护衰落的封建统治而发布的"变法"命令,开始了震惊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但"新政"的结果却让张之洞始料不及,与他的初衷截然相反:"新政"中近代化教育和编练新军培养出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出现这个结果,"湖北新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张之洞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的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英国与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中,英国等列强为了操纵未来的中国政治,极力扶植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则进行财政上的控制,外交上的孤立;同时又利用革命党人的力量进行逼宫.终于,袁世凯攫取了革命的果实,替代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使辛亥革命半途夭折.  相似文献   

6.
黄兴作为革命党的军事领袖,曾参与指挥多次武装起义,然而他却未亲历最具历史意义的武昌首义。但在首义前夕湖北革命党人通过中部同盟会与黄兴保持着联系,因而黄兴对武昌的革命形势也是有一定了解的。至于他终与武昌首义失之交臂,首义之后又姗姗来迟,这其中有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武昌起义前的西北地区,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革命党人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秘密会社活动频繁;一方面,留日学生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武昌起义后,西北地区率先响应。以陕两为中心,清军先后由东西两线进兵,集中围剿,成为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前西北地区的一场悲剧性战争。西北地区响应武昌起义其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为辛亥革命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先决作用,为西北辛亥革命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的中学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求课前教师带领学生们巡访首义遗址、阅读资料,形成了感性认识.三中的教师设想,教学可以重点让学生认识武昌起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探究胜利的原因.但在实际课堂上,有位学生却提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不是必然的,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他说:"如果没有四川保路运动提供的时机,武...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的中学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求课前教师带领学生们巡访首义遗址、阅读资料,形成了感性认识.三中的教师设想,教学可以重点让学生认识武昌起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探究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黄兴是与孙中山并称为民主革命家,号称为“孙黄”。长沙起义失败后,他避走日本,同孙中山结识。此后,他协同孙中山,合作创建革命组织同盟会。在孙中山的旗帜下,黄兴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领导发动武装起义,坚持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威信和同盟会内部团结,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发展,对武昌起义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武昌起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面对中国革命的复杂局势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未采取武装干涉资产阶级革命的措施,其军事力量进驻中国的目的是在“严守中立”的政策下,保护在华的既得利益并试图乘机扩大这种利益。  相似文献   

12.
在推翻清王朝的武昌首义中,有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领导者、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他不仅是武汉主要革命团体文学社的副社长,而且是起义的实际组织者,对辛亥革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盛宣怀(1844——1916年),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武昌起义时,任清政府"皇族内阁"邮传大臣.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九日(1911年10月20日)盛宣怀曾代替清政府度支大臣载泽草拟《面奏节略》三则,本文拟就这三则材料,简略分析一下盛宣怀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说明他在这次革命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暴发了震撼全中国的武昌起义,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从上到下一片惊惶,他们三令五申要对武昌的革命军进行"水陆会剿",但都未能得逞.这时,刚挤进"皇族内阁"、当上了"邮传大臣"的盛宣怀,由于居于"邮传大臣"的特殊地位,情报掌握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1,(Z4):14-16
1911年9月24日,起义临时指挥部在武昌胭脂巷11号胡祖禹家召开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将于1911年10月6日起义。那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暗合元末"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此前,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清廷抓紧在全国范围内抽调部队去四川镇压,其中,就包括武汉的湖北新军第31标以及第32标的一个营。蒋翊武所在的第41标,也被调往岳州驻防。  相似文献   

15.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10月10日新军在武昌起义,起义烈火立刻燃遍祖国,大清帝国摇摇欲坠。正当国内烈火熊熊时,孙博士在哪里?原来他正流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是在读美国报纸时获取10月10日武昌起义消息的,仅此而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道选择题: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条件是A.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B.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C.各地收回利权的斗争D.湖北会党势力的支持本题中“C”和“D”应当排除是肯定的,但对于“A”或“B”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金版教程》高三历史教师用书(2002年3月第2版)答案是“A”。其理由是: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武昌起义成功。而《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历史教学指导(1999年7月第1版)答案是“B”。其理由是:解题关健是审清题目要求“客…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认识到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首重培养军事和吏治人才,以体用兼备作为人才标准。他主张废科举,兴学堂,育新式人才,重视师资培养和官吏培训。广泛搜罗,兼收并蓄;用人唯才,用其所长;选贤任能,破格提拔是袁世凯用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武昌期间,他逐步完成了由一个封建旧军官向革命党人的转变。起义前,一方面,黎元洪的身份和个人利益决定了他的态度是要反对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他接受过新思想,对革命有种自然的同情。起义中,黎元洪对革命毫无信心,他害怕革命一旦失败,自己将会成为罪魁祸首,因此他拒不担当都督一职。而武昌起义以后,鉴于形势向着革命的方向好转,黎元洪对革命的信心增强,决心投身革命,向革命党人转变。  相似文献   

19.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20.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