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之一,这部似喜实悲的戏剧,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使女性丧失独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在《驯悍记》中,莎士比亚以男权视角塑造了凯瑟丽娜这一“悍妇”形象,并让“悍妇”被其丈夫驯服,最终成为失去自我的“贤妻”,这一模式流露出作家的男权思想。文章通过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解读《驯悍记》所表现的男权思想,进一步分析了男权思想在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是与时代、性别的局限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彭丽 《文学教育(上)》2009,(10):104-105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为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先驱,莎士比亚始终以引导人们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为宗旨。但是,他的早期喜剧《驯悍记》却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甚觉不爽,在她们看来这部喜剧全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侮辱、戏弄和迫害,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大不尊重。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创作此剧的真实意图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2013年11月由武汉汉剧院改编并上演的《驯悍记》是我国第一台汉剧莎剧,也是该喜剧第一次登上中国戏曲舞台。改编者采用"中国化"的手法,在压缩原著情节与人物的同时,剔除了其中的闹剧成分,增添了媒婆的角色,很好地将"莎味"与"汉味"融合,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驯悍记》自1913年以来就被我国戏曲改编,最近一次改编是2013年11月武汉汉剧院推出的同名汉剧。对比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在人物行当设置、唱词与唱腔、文化植入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汉剧改编在保留原著"悍味"的同时,巧妙地追求与原著的美学对等。汉剧《驯悍记》改编的成功,说明只有在莎剧框架内彰显剧种风格,与原著各显特色,才能达到戏曲移植改编莎翁名著的目的,解决容量不对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我国的蒲松龄、曹雪芹,这些文学巨匠曾塑造出一系列悍妇形象。悍妇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形式的作品中出现,体现出各自的特征和社会、文化内涵。作家主观上赋予悍妇以贬责色彩,但悍妇形象客观上却表现了妇女对男权中心社会某些价值观念的反抗。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熟谙剧中人物心理,堪称一名心理大师.《驯悍记》可以看作对其心理知识文学化的杰出展示.一直以来批评家认为《驯悍记》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娜是一个在男权的威压下最终放弃自我、放弃了自己追求幸福快乐的初衷,而最终屈服于当时男权势力之下的悲剧女性形象.但就她个人而言,凯瑟琳娜的选择并非她悲剧命运的开始,相反,这一选择是她在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后的明智之举,将是她幸福人生的起点.凯瑟琳娜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是对她心理逐渐成熟这一过程的描述,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于女性心理的成熟把握.  相似文献   

8.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有多个诗歌版本以及电影等文本形式。文章试图重新进入形成“阿诗玛”的各种文本,从政治叙事、潜在的爱情叙事、民间寓言等角度对《阿诗玛》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9.
饶一晨 《英语广场》2011,(Z5):21-26
对《驯悍记》的研究在莎学界或停留在将其作为闹剧进行戏剧理论的探讨,或通过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对其进行肢解,并没有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认清该剧的社会价值。本文从确定该剧作的性质出发,通过细读文本,总结出作者在创作中体现出的积极的婚姻观与爱情观,让作品主题回归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元稹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其出身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小姐,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到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崔莺莺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的情感历程中,对爱情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有许多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她又勇于保护己得的幸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拥有了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再读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作品《驯悍记》,本文以历史语境为切入点,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揭示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透视其在《驯悍记》中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时时刻刻》和《红字》是两部著名的美国小说,其中主要角色对于生命的态度迥然不同,尤其引人深思。前者中人物伍尔芙夫人,布朗夫人和理查德在富裕的生活和亲友的关心下却选择结束生命,而后者中海斯特在公开的羞辱和孤立中顽强地坚持生活了下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对女性自我实现的认知不同所造成的。激进女权主义理论强调对立和反抗,并不能意识到合作和互助对男女关系和女性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与否决定了两本书中人物命运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防守》是纳博科夫以时间为线索,谱写了痴迷象棋的卢仁的一生。它涵盖着作者所贯彻的两重对立性观点:在现实与彼岸世界中塑造自我概念;讲究主体意识在时间上的作用,从而衍生出生存还是死亡的哲学性思考。很明显,针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作者并未给出标准性的答案。然而,他却在小说中留下这样一个伏笔:在变化的时间内,一切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4.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其主旨是探讨与解答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为教育理论建构提供理论基础。这决定了教育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阐释与揭示研究教育问题的思想方式,以便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而常识中认定“批判”是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把教育哲学的性质论定是反思教育历史、批判教育现状(教育问题)的理论,这就需要辨析“批判”可否成为教育哲学研究的旨趣,理清批判对于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以切实把握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洁的短篇小说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引起激烈争论。论文将之辨认为一个微型成长小说文本,并重新放入当时的社会语境及相应的文学史序列进行重读,指出这篇小说尽管提及了革命者成长的故事,可是置换了原有成长小说中爱情部分的人物表,从而完成了对革命者爱情生活的追述和补偿,这是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从这篇小说在成长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十七年”文学的承续性和差异性,管窥“新时期”与“十七年”之间的断裂与连接的复杂情况。同时,《爱,是不能忘记的》改写了“十七年”文学的成长文本,还为接受了这一成长文本教育的几代人编撰了自己的爱情成长宣言。  相似文献   

16.
I.THETWOPRINCIPLESIn 1 96 7GriceproposedthelaterfamousCOOPERATIVEPRINCIPLEwhichhasfourmaximsasfollows:(1 )ThemaximofqualityTrytomakeyourcontributiononethatistrue,specifically :(i)donotsaywhatyoubelievetobefalse(ii)donotsaythatforwhichyoulackadequateevidence(2 )t…  相似文献   

17.
古代知识分子常常会遇到仕和隐的矛盾,吴敬梓也不例外。从个人性情来说,他是比较倾向于隐逸;但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又无法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个人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从而间接地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教化”,是他在这一矛盾面前找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精神资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物质的贫困造成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理想和价值观的迷失,导致"精神贫困"。笔者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现象及成因的分析,力图找到一条"精神资助"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解决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