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词作,大致可分为两类:形容类咏物词止于摹状事物的体貌特征或形态美,寄托类咏物词则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作的思想感情。宋代咏物诗赋和唐五代咏物词在审题范式及艺术技巧两方面都为宋代咏物词的繁荣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宋代咏物词就是在宋前咏物诗、赋,特别是唐五代咏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种文体的变革,需要从其它文体中吸收营养。词和赋虽属不同的文体,但在抒情、叙事、描写等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词、赋之间的交融比较密切。文章以秦观慢词为例,结合秦观的赋论赋作,从慢词的风格、章法、用事炼句方面探析秦观慢词对赋法的融入以及在吸收过程中对慢词体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宋初词坛,柳永对词的贡献最为卓著,主要表现在:打破小令一统词坛的局面,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的运用.词的语言的进一步通俗化和口语化。  相似文献   

4.
将赋体手法用于慢词的创作,始于柳永,大成于周邦彦,后继以辛弃疾、王沂孙等,几乎贯穿 了整个慢词的发展过程。以赋为词,适应了慢词的文体特征,契合并推进了词从小令到长调,从民间歌 唱到文人创作的演变过程,奠定了慢词曲折蕴藉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诗文责在创新.辛弃疾创作的词能为后世留下辉煌的一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词创作中不仅为词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运用了新的艺术手法.细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发现颇多创新处.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陆贾是汉初著名辞赋家,其《新语》一书因受辞赋创作手法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的赋化倾向。具体而言,它包括广泛运用铺陈排比、追求藻采、讲究谐韵等创作技巧。陆贾开了文章的赋化倾向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东晋时代,赋体文学中山水描写与写实成分的增加、山水描写角度层面的扩大、描写手法的丰富以及对山水审美的关注显示出山水赋的成熟。题材从都市转向自然山水,描写对象从点状景物转向面状景物,句式由散文化向骈偶化发展,语言风格由铺排藻饰向简易精炼倾斜,并注重对玄理、美学趣味的发掘,这些新因素的出现,无疑是东晋山水赋相对于大赋所呈现出的明显的新变倾向。这种新变与玄学、山水旅游及辞赋意识的进一步自觉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一位重要的词人,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本文从他的小令入手,讨论了周邦彦词作中几个特点,如抒情形象、取事用典、结构艺术、以及以赋为词的创作手法等,总结了周邦彦在小令创作方面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柳永偏爱"秋",词中秋的意象频出,从其生平经历和创作追求上可寻出蛛丝马迹。柳词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分为三类:歌伎词、羁旅词、都市词,而柳永笔下的秋词以赋为词体现得非常充分,且气格高浑,意境高远,自有浑沦之气。  相似文献   

11.
赤壁成为了苏轼的心灵高地,在此写下了著名的"一词二赋",其中赤壁词属豪情之作,抒写了生活的洗礼和生命的锤炼。词作情致复杂,儒道释皆有,手法多端,记叙、描写、抒情融合,意蕴综合,历史感、空间感和沧桑感兼具。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词论家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Ⅲ他的这段话,从词体的艺术特性出发,揭示了宋代词人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对传统诗学比兴手法的接受和应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柳词之“赋法”,主要吸收了宋玉辞赋、汉大赋、六朝小品文赋以及汉魏乐府的语辞和手法,表现在善于铺陈扬厉、体物写景、直叙其事、熔铸语辞等。故而善用赋法,雅俗相兼,使其词极富表现力,对后世词曲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因晏几道生平材料过少,以"知人论世"的方式来研究其词,无疑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文人词作为乐府的一种延续,主要体现在"主题契约"上,这一点对晏几道词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晏几道而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作经验也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5.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写作技巧 ,三者造成的意象组成了诗的意象大观。但诗人们常把赋的手法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于同一首诗中 ,形成诸象交映的意境。其中兼用赋和比的手法 ,就产生了赋中有比的双重意象 ;比赋互动 ,形成景在亦虚亦实内 ,情在有意无意间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强化感觉到个性表达,色彩的运用是吴文英创作词的重要手法。梦窗词是一个五彩斑斓、红香翠妩的色彩世界。梦窗词中往往表现出随意赋色的着色方式和密丽华艳的色彩组合艺术特征,构建了华美凄婉的词风,开辟了瑰奇明艳的审美空间,进一步开拓出密丽幽深的词境。色彩的敷绘亦成为吴文英奇思、孤高的个性表达,成为吴文英独特人生境遇和创作思维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赋与礼学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汉大赋的形成及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汉赋与汉代礼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赋家对汉代。天子礼"仪典的翔实全面的描写,标志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礼制的建构与完成。具体而言,汉大赋的崛兴与汉武帝时崇礼官的关系、赋家又多属礼官系统,决定了汉赋对天子礼的记录与描绘,这里又包含了赋家的尊帝都与崇王道的思想。同时,赋家崇儒重礼及尚文观念,亦与汉大赋繁之缛词之风格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满族作家纳兰性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诗、词、文、赋各尽其妙。他的赋体文创作,一扫他本人词作中的婉丽凄清格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刘勰说,作赋要“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就是说要通过刻画客观事物来抒写作者情怀。纳兰性德的赋作,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的。他的《自鸣钟赋》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董士锡学术与文学的成就,承其舅氏张惠言指授,甥舅皆为阳湖文派之代表作家。就赋学而言,张惠言编选《七十家赋钞》"至六朝而止",自具选文旨趣,且在创作上"特善辞赋",形成门风;"词动魂魄"的董士锡堪称传人。阳湖文派的赋学成就,足以昭示经学与文学渐合为一的常州本土根基,亦对清中后期赋坛将书卷与人生结合带来范式启迪。  相似文献   

20.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写作技巧,三者造成的意象组成了诗的意象大观。但诗人们常把赋的手法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于同一首诗中,形成诸象交映的意境。其中兼用赋和比的手法,就产生了赋中有比的双重意象;比赋互动,形成景在亦虚亦实内,情在有意无意间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