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学生喜欢长颈鹿,有的学生喜欢乌龟,这些便是他们的独特感受,也是生活经验使然。老黄牛的谦虚、诚实,默默地为人类服务,绝对是一种美德,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具备的美德之一。文以载道,让学生接受或理解老黄牛的这种精神,是学习《比脖子》一文的主要目标。如果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强调发展个性,那么学习老黄牛的谦虚、为人类服务的精神便是所有学生都应接受的共性。在这里既要保护学生的个性,更不应忽视这个共性。所谓鱼和熊掌必须兼得。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犤案例犦故事背景:浙江版《现代小学语文》第一册口语交际部分《比脖子》:有一天,长颈鹿、乌龟和老黄牛碰到一块儿。长颈鹿说:“瞧,我的脖子多长,只要我一抬头,就能摘到苹果,你们能行吗?”乌龟听了连忙把脖子伸缩了几下说:“看我的脖子多灵活,我一遇到危险,就能很快地把头颈缩进去。”只有旁边的老黄牛一声不吭。长颈鹿拍拍老牛的肩膀说:“牛大哥,你怎么不说话呢?”老黄牛笑着说:“我的脖子又粗壮又结实,只能为人们拉犁、耕地、为人们干活。”说着就走到田里干起活来。教学片段:师:这三种动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然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对“对话”的理解不够透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叫学生就《鞠躬尽瘁》这篇课文提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焦裕禄是个辛辛苦苦的“老黄牛”,没有开拓精神,因此,他不是党的好干部。这个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但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加以纠正。焦裕禄真的没有开拓精神吗?只要认真阅  相似文献   

5.
孙永祥老师评析特级教师盛新凤《去年的树》的一个教学片断,认为这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让学生在《在心灵的对话中涌动生命的感悟》,教师为学生多次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像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分别模仿长颈鹿、乌龟、老黄牛,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三种动物各有什么优点?”孩子们一定会回答:“长颈鹿脖子长,乌龟灵活,老黄牛脖子又粗壮又结实。”紧接着再让他们想一想谁的脖子最有用,很自然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对于孩子们形形色色的回答,教师千万不能加以完全否定,不能用标准答案来限制他们的思维,更不可抑制孩子的诉说欲望。学生的一声“…  相似文献   

7.
我看到了这样一篇小小说——《老黄牛》,大概意思如下: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题目叫“老黄牛”。晚饭后,云云就趴在桌子上写开了。她是这样开篇的:“我不喜欢老黄牛,身上脏兮兮的,不讲卫生,走起路来慢腾腾的,很笨……”这时,站在背后的妈妈大声说:“走题了。”云云认真地说:“我还没写完呢,我还要帮老黄牛改正缺点,让它天天洗澡,养成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老师们也认识到"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课堂中老师们常常能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触摸作者的心灵。但这一目标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逐层深入解读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了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互动,在交流、朗读中注重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阅读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综观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着口头交流、朗读至上而忽视让学生动笔的现象,导致了“阅读”意义的狭义化,导致了听、说、读、写的割裂。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对于指导新课程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感悟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文本的一种心理体验.是对文本所含意蕴的独特解读.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感悟呢?  相似文献   

11.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我们的课堂,不论文本内容的深浅,不论篇幅的长短,“读了这段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感悟不到老师预设的答案,便再请一个,实在感悟不出,教师就挺身而出“老师还感悟到了……”似乎不这样就落后于课改了,  相似文献   

13.
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学语文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这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尴尬。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旗帜鲜明地倡导人文价值。而人文价值观念主要集中表现在经典文本之中.包括文学经典和其他学科文本。所以.我们应让学生阅读经典、阅读传统,并让这成为学生的一种优秀习惯.真正实现经典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体验”这一新理念存在片面认识,曲解了“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内涵,将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误认为可以脱离文本异想天开,随心所欲。课堂上教师迎合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却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什么?教学是教师和一个个鲜活学生个体生命间的互助活动,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确实,学习是很多人生命的主要历程,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仅是一堆僵死的文字符号,我想学生不仅学得不快乐,而且对于生活、对于自然万物也许都会失掉热情。课堂因为文字符号的传承而精彩,更因为精神的碰撞而厚重。读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感悟新课程——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心灵对话》,对比着书中老师们的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课堂缺少了一种思想——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思想。教学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  相似文献   

16.
欣赏与商榷     
我尤为欣赏的是本课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五读流程”。其匠心之处体现在:自始至终郑老师不仅注意到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的激发,而且密切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可商榷之处是“流程”的第七步。郑老师为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介绍了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不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因为有更好的”。窃以为这“更好的”未必比“教师自己的”更贴近学生。可否在介绍他人的赏析…  相似文献   

17.
谢道权和陆星梅老师都谈到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的确,文本解读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跪读“”站读“”俯读”三种阅读姿态的思考对一线教师大有裨益。但是我也有三个疑问。什么是误读何为对文本的误读?我以为,“与文本所体现的人文思想背道而驰”才是误读,比如学习《狼来了》一文得出“骗人不能骗三次”的结论就是名副其实的“误读”。而《检阅》这节课的误读又在哪里?谢、陆两位老师把文本内涵定位于“尊重残疾人就是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权利”,而认为我引导学生所体会的“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是误读。其实,这两种解读是同…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不是对文本抽筋剔骨的简单归纳,更不是文本与思维的刻意揉合。新课程所要求的阅读,是“感悟”与“综合”的有机统一,是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发展思维,在探究的阅读中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19.
张庆 《江苏教育》2007,(18):57-59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实践了“对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对话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对话游离文本,缺少互动,缺乏感悟。那么阅读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一种更为活泼和深入的对话,成为一种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