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艳霞 《成才之路》2009,(13):I0016-I0016
一、运用成语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都很奏效。如讲“淝水之战”。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下“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中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就能使江水断流。”)显得形象具体。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更呆板单调。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成语故事略)。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如讲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充分抓住“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讲深讲透,就能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前一个成语写他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为国建功。  相似文献   

2.
淝水之战和成语张凤珍汉语成语以其形式简炼、含义精辟、寓意深长的特点为人们所珍爱。而许多成语就是从历史中概括出来的。仅与淝水之战有关的就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功败垂成”四个成语。投鞭断流东晋时期,前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  相似文献   

3.
苻坚何以不顾王猛遗言,何以不顾众臣的极谏,不顾前秦政权的安危,不顾兵疲民惫、民有畏晋之心的现状,迫切要发动淝水之战呢?试从淝水之战前苻坚的征服欲入手,分析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九十多年前,毛泽东在革命摇篮井冈山曾经写下气势磅礴的诗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而成语"旗鼓相望"则源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的相关描述.据《魏书·苻坚传》:坚南伐司马昌明,戎卒六十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投鞭断流,与谢玄、谢石所统领的八万晋军...  相似文献   

5.
甲教学目的讲述淝水之战,使学生知道,东晋以少胜多,打垮了前秦。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乙教学要点一、前秦和东晋①、前秦的崛起。2、东晋偏安江南。二、淝水之战①、苻坚发兵南下。2、东晋坚决迎敌。3、洛涧大捷。4、淝水决战。5、大破秦军。  相似文献   

6.
淝水之战以后随着苻坚的失败,前秦政权就土崩瓦解了,苻坚也于公元385年7月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苻坚在十六国统治者中是比较好的,他实行了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及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以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那么为什么一次战役的失败就会导致整个政权的崩溃呢?  相似文献   

7.
古今史家均认为“骄傲轻敌”是苻坚淝水之败的重要原因。考诸史实,淝水之战前苻坚并无所谓“骄傲轻敌”问题。从苻坚一贯禀性看,他是一位注重儒学涵养、仁孝规矩、虚心纳谏的政治家,骄傲自大非其性格特征;从前秦与周边民族关系上看,苻坚亦无骄傲轻敌之心,而对攻晋战争十分重视;苻坚战前的言辞并非一般的浅率粗直、骄傲自大的信口之辞,而旨在表明其政治愿望和攻晋信心,是企图达到激励将士的誓师性言辞。这些言辞并非毫无凭依,而是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内涵。通过苻坚和祖逖的比较,分析《晋书》的民族偏见和正统观念,还可进一步了解《晋书》为苻坚定“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让历史课"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动地讲述历史——生动历史首先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广泛涉猎,心中积累大量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而且教学语言应富有趣味性、幽默性、艺术性。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恰当地运用态势、表情、手势、动作等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给学生以动感,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讲什么学生才爱听呢?首先,应注重历史课堂上的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特别爱听历史故事,这样,他们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知识,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第二,引用诗词典故。教师选取适当的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传说、歌谣诗句、成语典故等辅助教学也会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如学习"淝水战役"时,可引用成语"八公山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学习一·二九运动"时,可播放《毕业歌》学习"渡江战役"时,可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钟山》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公元383年,暂时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氐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政权,出动号称的百万大军,进攻偏居江南的东晋。东晋朝野团结一致,以八万精兵在淮南的淝水击溃了前秦的军队,前秦政权不久也就败亡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如何评价淝水之战的性质,当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新的意见:其一,认为“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不是以氐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①其二,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的战争,而东晋方面是保卫土族地主腐朽统治的不义战争”,因为“前秦的统治到苻坚时,已经完全封建化,完全是一个封建政权。”而东晋的“士族制度已发展到了糜烂的程度,”统治者“关心的不是如何治理国家,发展生产,而是如何抢掠、瓜分这一角落里的土地和财富。”②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现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10.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东晋十六国时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知道在这场大战中一败涂地的前秦皇帝苻坚.其实,苻坚是一个风流儒雅的人,论起治国安邦之道,我看他也许可以和唐宗汉武相比.苻坚是氐族人,他357年即位后,招贤纳士,整顿纲纪,把前秦治理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文化比较昌盛的政权.任人唯贤.他改变了非氐族人不用的旧观念,大胆任用出身寒微但有才能的王猛参掌机要.王猛崇尚法制,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打击氐族贵族及汉族不法势力.把京城一霸、皇太后之弟强德处死,还镇压权贵、豪强二十多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  相似文献   

11.
<正>"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淝水落败后,诸族纷纷起事,苻坚一直宠信的羌人首领姚苌也举兵反秦,最后俘获苻坚。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一脸不屑,怒斥姚苌:"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这是"五胡"一说最早见于史端的记载。《过秦论》中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一说,这里的胡人,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汉室作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东胡,它因居于匈  相似文献   

12.
淝水之战性质如何?目前在史学界有所争论。本文企图从战前北方形势的分析入手,说明这是苻坚发动的一场民族征服战争。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教正。 一、问题的关键 黄烈同志在《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战争的性质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黄  相似文献   

13.
暗渡陈仓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攻下咸阳,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刘邦在前去汉中(自己的封地)的途中,把木料修成的栈道烧绝了,向项羽表示无意东归与之争夺天下。但后来刘邦利用韩信计,偷偷地从故道返回,暗中进兵陈仓,袭击雍王章邯,并东到咸阳,占领了陇西、北地、上郡。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释义:比喻制造假象迷惑别人,来达到某种目的。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前秦主苻坚亲率大军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两岸对峙。一天,苻坚带领苻融等将领,登上城头,亲自察看淝水东岸晋军的动静。但见东面岸旁晋兵持刀…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三八三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一次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政权进攻汉族地主政权的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关于这次战争的性质和前秦失败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肤浅的意见。前秦于公元三五一年建国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于公元三七○年灭掉前燕、三七六年灭掉代和前凉,从而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兼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贵以及东北之一部,建立了一个北方统一的大帝国。此时在中国的版图内,唯一与前秦对抗的,只有偏处东南一隅的汉族地主政权东晋了。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大举攻晋,东晋仅以八万军队来抵抗。前秦在兵力、资仗等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本来是比较容易取胜的。苻坚也很自负的说。“今有众百万,资  相似文献   

15.
氐族是久居中国西部的旧族,魏晋时,散居扶风、始平、京兆等地,加速吸收汉文化,汉语成为其通用语言。前秦(351-394年)是十六国时期由氐族上层分子建立的政权,苻坚在位时(357-385年)曾一度兴盛,统一中国北方,而且经济、文化都有较快发展。但淝水之战的惨败却使前秦迅速亡国。本文关注前秦政权内部组成状况的变化,探求其兴废。  相似文献   

16.
前秦灭燕后,以慕容暐为首的亡国王公们备受苻坚优待,且依旧与鲜卑部众保持着从属关系,逐渐成为一股可以影响前秦政局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因宗室内讧、被迫投秦的慕容垂也建立了以自己为领袖的利益集团.前秦政权下这两支慕容氏集团的形成和决裂,最终使得淝水战后的慕客氏复国运动出现了东、西两股势力,从而奠定了西燕、后燕的政权雏形.  相似文献   

17.
前秦是氐族贵族联合汉、羌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的封建政权。在苻坚统治期间,前秦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民族政策方面,苻坚推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民族政策,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使前秦和诸民族的矛盾得到彻底的改观,苻坚民族政策的失误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使之成为前秦国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19.
以氐族为统治族群的前秦在建国和灭燕中,吸收了大量慕容鲜卑和羌族,并予以重用。此举造成朝中敌视两族的言论甚嚣尘上,反映了族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苻坚伐晋一事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族群分野;在随后伐晋的军事进攻方向上,长江上、中、下游军力亦存在族群分野,反映了前秦内部族际政治对淝水之战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灵涂炭     
<正>1.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前秦比较强盛,后来由于国君苻坚经常对外发动战争,渐趋衰败。公元385年,前秦受到后燕、后秦的进攻,国都长安被围困,城里无粮,竟发生人吃人的惨事。2.苻坚退到五将山,后秦的国君姚苌派兵围攻,苻坚和随从十多人被俘,被押送到新平,囚禁在一个佛寺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