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后晚年亟欲构建李、武双方平衡共存的政治秩序。细绎正史书写的微妙差异,再结合相关史事,可明晰李重润之死实因违背了武后“李武共存”的意愿。经此事件,武后对李唐旧臣的态度由温和安抚转为猜疑防范。保证嗣君为李姓,最终回归至李氏为天子的政治传统是唐臣对武氏认同的界限所在。王同皎墓志与传统史书似乎都表明唐臣的“匡复之计”是早有酝酿的,从“匡复之志”的理想到“匡复之计”的实践,唐臣的政治理想愈发明朗。臣子之“常道”是李唐旧臣所奉行的圭臬,他们竭力地践行其维护李唐皇嗣、延续唐祚的政治责任。以此言之,李唐旧臣对其人臣责任与政治理想的实践可视为神龙政变之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2.
《高宗谥议》是唐代皇帝谥议文中颇为独特的一篇。唐代皇帝谥号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等部门官员集体议定,上奏朝廷确认。《高宗谥议》的作者涉及执笔者、身份作者、精神作者等多重关系,虽以中宗口吻表达,实反映武后的意志。其按语关于“天”“皇”“大”的解释,或循旧例,或据经典,或为新创,与武后及官方的习惯说法不尽一致。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应理解为“天皇”“大帝”的合称,文中关于高宗谥号的解释及其“九德”的过度虚美,杂糅诸家思想学说,大抵以儒家为根本,以道家为归宿。武后将高宗神圣化,与其特定的现实背景和政治用意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①,弃官去。文明中~②,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③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贬还~④,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  相似文献   

4.
唐高宗、武后(含中宗、睿宗)时期,郊庙歌辞的撰写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此时的郊庙歌辞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它不再是简单的对上天和先祖的歌颂,而是朝廷政治的最直接反映,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除高宗时期郊庙歌辞数量较少外,武后前期的郊庙歌辞多为其篡唐作舆论准备。中宗和睿宗时期的郊庙歌辞,则显示出对李唐复国及拨乱反正的祝颂。这个时段的郊庙歌辞虽然歌辞拟古,文学性不强,但其政治背景及其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摩尼教是波斯的一种古教。武后时传入中国,在江南传播很盛。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受到严重挫折,转入地下活动,屡次与农民起义有关。宋代朱熹知漳州,曾与摩尼教进行过斗争。地方志书记载欠明。  相似文献   

6.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吉王朝的矛盾态度,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此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儒家仁义思想决定了他政治活动的基调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学顾炎武十分重视金石字的考释。顾氏的金石字考,在勘正金石碑刻误字的同时,对石刻碑中的俗字、武后制字、避讳字也能一一指明。此外,对于碑刻中的一些语词,顾氏也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8.
作者送别友人,又同在易水之上,抚今追昔,就很容易想到往事,想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加上骆宾王对武后当权心怀不满,因此借咏史以喻今,写下这首诗。开头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太子丹送别荆轲,以及荆轲怒发冲冠的情景。前两句是咏古,寄托了作者怀念勇士的深情。第三句用一个“没”字作过渡,由咏古转到喻今,说明历史悲剧已经过去。最后用“水犹寒”作结,这是关键一语,点睛之笔,在提示勇士的事迹和精神仍然流传千古,因为今日的易水仍然寒气未消。暗示了作者对人间不平之事的痛恨,后来,骆宾王参预讨武后的活动,就是这样心情的驱使。 …  相似文献   

9.
论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初唐武后中宗朝活跃于政坛文 坛才情获得了武后和中宗李显的宠幸,却因陷入宫廷内斗而死于非命.一代才女的身世命运令人叹惋,也颇堪玩味.本文即对此加以研究,并进而探讨上官婉儿在当时政坛文坛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那些年风云变化,武后垂拱四年,我出生在了太原王家。我是王之涣,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人,虽然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我的诗你们肯定都有所了解,其中出名的如《登鹳雀楼》《凉州词》更是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文把唐诗纳入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中来考察,探讨“盛唐气象”的渊源及展开。文章从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对初唐诗风的影响谈起,分贞观诗坛、武后诗坛和开天诗坛三个阶段展开。  相似文献   

12.
魏晋至隋唐正史中的很多记载往往源于佛经中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被本土化之后,载入这一时期的正史。论文举出一些个案,如王戎识果、陶母剪发待宾、武后驯马等著名的史实都不是他们本人的行为,很可能是本人或记录者对佛教故事的转述或模仿。  相似文献   

13.
李峤是初唐一位很有代表性的诗人,是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他历仕唐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数朝,官至宰相。地位既高,文华复显,在当时以及后世都颇具影响力。其诗现存二百多首,其中有四十多篇应制诗。从内容出发,对这些应制诗进行归类赏析。  相似文献   

14.
仙山飘渺,隔海相望.一衣带水,风月同天.中日两国人民和信使往还的事迹,史不绝书.仅从汉光武(57年)封赐倭奴国王印算起,两国间的正式交往,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自唐武后改称倭国为日本国,从此这个国号就确定下来,名垂宇宙了.从公元600~614年,  相似文献   

15.
张雪松 《教学随笔》2008,(11):56-57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650-693?),华阴(今狭西华县)人。早慧,十一岁举神童。高宗显庆五年(660)待制崇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武后垂拱元年  相似文献   

16.
苏味道是初唐武后时期的重要诗人,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合称“文章四友”。他位履宰相,是武后时期政坛显要。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其生平事迹《唐才子传》中却无记载,一些史书虽有记载,却语焉不详,甚或相互矛盾,本文拟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考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不仅是唐代杰出诗人,同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与儒家“安人”、“保和”思想一致。诗人将政治家的身份带入诗歌创作,对武后时期弊政的深刻揭露与尖锐批判,使其《感遇》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识,在当时的恐怖政治中显得尤为可贵,这与诗人独立的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司马贞生平著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生平事迹及著述问题,为《史记》研究中一大疑案。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其生年在高宗仪凤间,武后后期为求学期,仕宦于中、睿、玄宗之世,历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等职,官终润州别驾。(史记索隐)成书时间约为开元二十年左右,他也在书成后不久去世,年约五十余岁。  相似文献   

19.
唐代开元年间,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成“以诗赋取士”,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敞开了人士的希望之门,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取代了过去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孟浩然就是在这种“诗坛”环境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著名的求荐诗人。  相似文献   

20.
陈子昂怀揣"论道匡君"的济世梦想走入仕途,可是武后王朝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入职十多年的时间中,诗人所受的挫折大于成就,失望大于信心,最终选择了归隐。这一系列的人生经历形成了陈子昂内心凝重而孤寂的情感心态,并在诗歌中体现出来,其中云烟意象和疑问句的使用当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