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谈友谊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谈友谊     
<正>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的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  相似文献   

3.
<正>朋友是五伦之外的一种人际关系。一定要求朋友共生共死的心态,是因为人们没有界定清楚这一个名词的含义。朋友的好处,在于可以自由选择。有些,随缘而来,有的,化缘而来。更有趣的是,朋友来了可以过,散了说不定永远不会再聚。如果不是如此,谁又敢交朋友呢?不要自以为朋友很多是福气。福气如果得自朋  相似文献   

4.
家国认同 儒家伦理大致可归结为“三纲”“五伦”。家庭为儒家伦理的中心。在“三纲”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家庭关系占了两纲;在“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家庭关系占了三伦。而且,实际上“三纲”“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不过是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与兄弟关系的扩大而已。所以,在中国有“家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正清楚地道出了在中国“国”的存在,是寄托于“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彰明事实。  相似文献   

5.
王晓云 《课外阅读》2012,(12):28-29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为"五伦"之一(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与今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多是因为血缘、地缘而生的,于是构成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社会伦理,俗称“五伦”。孟子为此制定的道德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姑且不论“五伦”教育所带来的利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纲常教育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俱已深入人心。华夏民族作为拥有最古老、最发达文明的民族之一,当初没有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列入伦常,这是历史的遗憾。虽然传说中周文王就曾告诉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过度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管仲也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川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但这些真知灼见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从主体上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里。今天,当我们屡屡听到猎杀珍稀动物、破坏矿产、森林、草原之类的“新闻”,看到大街小巷堆积如山、臭味扑鼻的生活垃圾,我们痛心地感到,现代科技之剑的一刃正在把我们从大自然的衣胞里剥离  相似文献   

7.
谈友谊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  相似文献   

8.
朝阳 《初中生之友》2013,(Z1):52-53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为"五伦"之一(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与今天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一词,古人有诸多不同的别称。盘点这些别称的出处,挖掘其中蕴含的故事,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言论     
《大中专文苑》2008,(7):51-54
1.上帝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他给你留了余地。2.钞票不是万能的,有时还需要信用卡。  相似文献   

10.
“诉诸传统”是今日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出版物中常见的推理谬误,不少学者经常以这种误入歧途的无效论证来为其宏大叙事或政治诉求装点门面,进行学术的包装.一般的方法路径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而推理谬误问题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为这是直截了当的错误.不从这种谬误中走出来,还在襁褓中的中国学术将不可能形成真正有积累效应的传统.为了中国学...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信”是一种贯穿于所有人伦关系的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朋友关系是志同道合的人自愿结成的具有亲密性情感的人际关系。朋友关系的灵活性与松散性使得“信”成为维系朋友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信”对关系对等的强调使得它在五伦中与朋友关系最为契合。先秦儒家对“朋友有信”的规定和强调,凸显了朋友相交中的道义色彩和情感因素,也实现了道义与情感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周凌峰 《大学生》2014,(21):75-75
早晨打开微信,看到一位朋友如此感慨:"根本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我们只能靠奋斗来使当初的选择显得正确。" 这句绕口的心灵鸡汤并非他的原创,但我熟知他的"奋斗史",也深知这是他屡经坎坷之后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应把尊重学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定为自己的教改思路和目标。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过去的教育是没有学生选择余地的教育,从进学校到出校,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五伦五德源远流长,经历了三代春秋源起、战国秦汉之际初形、两汉完型和立法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五伦五常、三纲五常两个思想体系。这一过程是五伦五德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孔子是理论奠基的代表,孟子是理论伦常化的代表,董仲舒是理论纲常化的代表,《白虎通德论》是理论完型和立法的标识。  相似文献   

15.
我校1959年毕业的高中学生,是在1956年招牧进来的。招生任务是200人,当时报考的只有218人,没有选择余地。在录取的学生中,总平均分数不及格的有47人,占23.%。数学不及格的101人,我校1959年毕业的高中学生,是在1956年招牧进来的。招生任务是200人,当时报考的只有218人,没有选择余地。在录取的学生中,总平均分数不及格的有47人,占23.%。数学不及格的101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五伦"确立了传统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五伦"的构建,是血亲伦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当"五伦"发展到"三纲"时,便出现了义务单向性、绝对化的偏颇,构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五伦的解构,恰恰发端于对"三纲"的批判.对"五伦"的重构,固然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北京某教育研究机构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北京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换工作,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生执教。在这项调查中,对婚姻表示“无选择余地”的占14.7%,“有选择余地但很小”的占30.9%,“有不少机会”的达38.8%,表示“有很多机会”的仅占15.6%。“无选择余地”和  相似文献   

18.
朋友四型     
一个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说选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秋野 :陈村先生 ,很高兴能够采访到您 !我今天主要想和您聊聊阅读与写作这方面的话题 ,您看好吗 ?陈村 :好的。在我的中学时代极少课外阅读 ,课内也几乎没有什么阅读 ,课内只是读一些鲁迅作品、毛主席的文章 ,几乎全是政治读物。阅读不正常。那时候文学不讲文学性的角色 ,没有挑选的余地 ,即使有了些杂书也是朋友之间的交流 ,拿到什么就读什么。当时读了《李太白全集》 ,全文照抄 ,是向朋友借的 ,限时归还。那时不像现在 ,家里有很多书 ,书上有很多灰 ,那是不可能的。我读书多的时候是在中学以后 ,西方古典名著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卡夫…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前,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商品经济是同私有制相联系的,而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因此,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经济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这并非误解.因为它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后来,斯大林有条件地承认了商品生产的存在,是一大进步.但他丝毫没有变动马克思的论据或前提.他只是说,在公有制(即全社会公有制)还没有占领的地方,由于不同所有制的存在,便存在商品生产.至于公有制占领的地盘,商品生产仍然没有存在的余地.因此,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不是商品济经的理论,而是局部商品经济的理论;不是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而是限制商品经济的理论.斯大林模式所以缺乏活力,这是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