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只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它拼命地挣扎,尾巴断了,小壁虎得以逃命。  相似文献   

2.
教《壁虎和蛇》一课,我让各组学生把壁虎放到墙壁上,观察壁虎怎样爬行。 生:肚皮贴墙,用四肢爬行。 生:躯干和尾巴左右弯来弯去的。 师:左右弯来弯去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扭动躯干和尾巴。  相似文献   

3.
记得有一篇文章《小壁虎借尾巴》,大意是说:一只小壁虎在找蚊子的时候不小心被一条蛇咬断了尾巴,它到处去借尾巴。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0,(5):F0004-F0004
一只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它拼命地挣扎才得以逃命,但是尾巴断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课。[教材分析]小壁虎的尾巴断了,是被蛇咬住以后为了逃命挣断的。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可是,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都不肯把尾巴借给它,它可伤心了,还是壁虎妈妈聪明,让小壁虎发现自己的尾巴已经长  相似文献   

6.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讲读课文。笔者精心安排 ,大胆创新 ,板书设计独具匠心。板书 :小壁虎借尾巴这样的板书设计有下列三个特点 :一、准确地揭示了课文思路《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小壁虎“挣断尾巴”(起因) ,再写“去借尾巴”(经过) ,最后写“长出新尾巴”(结果),这是纵向思路。其中详写了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 ,向鱼、向牛和向燕子借尾巴是横向思路。这些在板书中都能清楚地体现出来。二、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渗透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 ,我有意让学生把小壁虎与蚊子、蛇与小壁虎两组动物提出来 ,从阅…  相似文献   

7.
“这是谁的尾巴,谁的尾巴?”墙角边一只小蜗牛伸着脖子喊。“蜗牛老弟,别喊了。那是我的尾巴。”小蜗牛只听见声音是从阴暗的角落里传出来的,却没看到是谁在说话。“你是谁呀?”小蜗牛问。“我、我是壁虎啊。”呀,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从角落里爬了出来,“刚刚遇到一条蛇,为了保命,我不得不舍弃我的小尾巴。”  相似文献   

8.
壁虎长尾巴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在家闲着无聊,正要出去玩,忽然发现门框上趴着一只壁虎。我就想起学过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壁虎的尾巴真的能再生吗?我得亲眼看看。我先找了一个大口的瓶子把壁虎装进去,接着又盖上盖子来回摇晃几下,一看,壁虎已经晕过去了,在瓶子里一动也不动。我连忙找来小刀,在茶几上放了块小木板。然后把小壁虎从瓶子里倒出来,为防万一,我用透明胶带把壁虎的四肢固定在木板上。一刀下去,小壁虎的尾巴掉了下来,可能是太疼的缘故吧,小尾巴在木板上翻来滚去。我赶紧把尾巴埋进土里。过几天,小壁虎的尾巴真的长出来了。壁虎…  相似文献   

9.
快要讲《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了。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了,为了逃命,它把尾巴挣断了。而后,它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终因它们的尾巴都有用处而借不到。本课以连环画形式呈现,课文中没有注音,连生字也没加注音,农村的低年级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有困难。要想把这一课讲好,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实例: 1、初步抽象,找壁虎、乌龟和蛇的共同点。 师:前面我们已观察得出壁虎、乌龟和蛇各自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动物有哪些共同点? 生:它们都有头、身子和尾巴。 生:它们都有眼睛、口、牙齿。 生:小壁虎、小乌龟、小蛇都是从蛋里爬出来。 师:我们自然课本上把“蛋”叫作  相似文献   

11.
师:小朋友们,我们读完了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请大家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生:因为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师:尾巴断了,有什么关系?生:尾巴断了不漂亮。生:尾巴断了不方便。师:谁能把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完整地说一遍?生:小壁虎的尾巴挣断了,它觉得没尾巴难看,也不方便,就向燕子、老牛、鱼借尾巴。师:大家想想,要是小壁虎妈妈的尾巴断了,它会去借尾巴吗?生:不会,因为它知道自己会再长出尾巴来的。师:对!壁虎的尾巴能再生,断了用不着去借,而小壁虎不知道,难怪它去借尾巴。小壁虎最终没能借着尾巴,…  相似文献   

12.
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愉快教学的核心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创设乐学情境,将使课堂教学逐步获得优化.1.激趣解题,引人入胜.通过解题引路,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教学小学语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一上课就放映活动教学幻灯片,在小朋友面前展示图象;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它挣断尾巴逃走了,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没尾巴?有没有借到尾巴?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兴趣浓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 ,讲了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根据本课的特点 ,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问一问请学生齐读课题后 ,让学生回答 :你们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然后共同筛选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②小壁虎向谁借尾巴?③小壁虎借尾巴结果怎样?并把这几个问题抄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 ,借助拼音 ,自读课文。二、填一填学生读通课文后 ,可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熟读3、4、5自然段。①小壁虎…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为了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因好奇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小朋友,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是吗?小动物都有一条小尾巴,不过,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猴子的尾巴长长的,公鸡的尾巴弯弯的,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小壁虎也有一条细长的小尾巴。有一天,他一不小心,尾巴被蛇咬住了,为了逃命,他拼命一挣,把尾巴挣断…  相似文献   

15.
"断尾"实验     
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在门缝里发现了一只壁虎。我想起了二年级学的一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于是我把壁虎装进瓶子里,又晃了几下瓶子。壁虎立刻晕了过去。我把壁虎又放了出来。为了安全起见,我用宽胶带把壁虎的嘴封住,然后用刀子把壁虎的尾巴割下来。可能是太疼的缘故吧,小壁虎颤动了几下。于是,我再把壁虎放进瓶子里,耐心地等待了几天,可仍不见壁虎的尾巴长出来。又过了几天,我无意间看见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壁虎的尾巴明明被我切断了,怎么又长出来了?壁虎的尾巴果然有再生的功能。我去告诉妈妈,妈妈对我说:“壁虎的身体…  相似文献   

16.
学生自主学习 ,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 ,科学地指导学生读、思、说、演 ,并使之有机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一、读思结合 ,理解词句《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图文并茂的介绍自然常识的科学童话故事。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和活泼明了的图画 ,向学生传授小壁虎尾巴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知识。教学这一课时 ,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边读边思 ,并努力使读思结合 ,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词句 ,体会感情。如课文第一节写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住…  相似文献   

17.
秘密武器     
一天,小蜥蜴从树林的空地上经过,看到一只小壁虎正在打球。空地上有一堵残墙,墙上画了个圆圈,小壁虎用尾巴把白色的皮球打到墙上的圆圈上,球被弹回来,它再用尾巴打。“哈哈!真好玩!能给我玩一会儿吗?”“当然可以。”小蜥蜴接过皮球,学着小壁虎的样子用尾巴打。打  相似文献   

18.
《小壁虎借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拟人的写作手法,采用基本相同的构段方式,通过小壁虎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的故事,介绍了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以及鱼、牛、燕子的尾巴的用途。教学时,可凭借插图导读,启发思维,理解课文内容。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蚊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随后放映投影片,观察小壁虎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作归纳:①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②小壁虎跟谁借尾巴?③…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住宅大多是木式结构,墙壁里面是空的。有一户人家,为装修房屋拆开了墙壁。在拆开墙壁的时候,主人发现一只在盖房时被钉住了尾巴的壁虎,竟然还活着。这只壁虎竟然被钉了整整十年,而且还活了下来。原来,为了这只被钉住尾巴不能走动的壁虎,壁虎母亲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衔食喂养它。这是一个令人感动但又值得深思的故事。壁虎母亲对小壁虎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但学过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有一种特殊本领,在被咬住或被夹住尾巴时,会毅然挣断尾巴逃生,不久之后就可以长出一条新的尾巴来。那只被钉住了尾巴的小壁虎,在遇到同样…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讨课。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一上课,戴着小鱼、燕子、老黄牛头饰的3位小朋友上台,他们正在炫耀“自己”尾巴的时候,垂头丧气没了“尾巴”的“小壁虎”上来了,说自己的尾巴是被蛇咬断了,怎么办呢?“小壁虎”话音刚落,下面的小朋友早就耐不住了,有的说:“向小鱼借!”有的说:“向燕子借!”很快,全班同学被带入了小壁虎要借尾巴的情景。这时,老师趁势说:“小壁虎真的借尾巴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