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传统中所蕴含的许多重要的哲学要素,都已被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及其结果证实具有现代性价值,但它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才能走向现代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理念抽象性程度极强,不可能以原典的形式而只能以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形式发挥作用。这表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将二者彼此打通并实现视界交融,从而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与社会主义关系密切。哲学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断丰富发展着哲学。文章初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对于哲学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证和实践,强调哲学与社会主义时刻都不能彼此悖离,并对两者关系在中国当代的成功实践作了一个简要回顾,企望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点的概括有新意、创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点概括为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生产力论、人民群众论等"五论"。此外,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内在关系的分析、论述也有新意、创意,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失误的经验与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 ,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思想碰撞.近百年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进程.两者虽无优劣之分,但由于社会形态、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体系与价值.但在交流发展的趋势中逐渐形成和而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创建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哲学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思想相结合的哲学,是以总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基础、以指导当代中国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欧洲大陆步入中国的上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发展,日趋灵活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实践的重大课题,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同时经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尺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世界化维度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相互交融,共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图景。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融合、历史和未来的融合、坚持和发展的融合、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的融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互动研究的四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理论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能演绎”和“自然生发”。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背离.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加强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的哲学素养,特别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真理性”与“信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既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科本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化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回答上的不可回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基础;知行统一在实践观上的相通;共产主义理想与 "大同理想"的共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格培养模式的相似等理论契合点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内在根据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文章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根据和必要条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并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和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的说明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根本特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根本变革;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会产生正确反映自己时代精神的真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邓小平哲学是当代中国真正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从其强调并具体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某些观点、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其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诸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最为艰难的议题之一。孙亮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一个批判性建构》从"方法论澄明""话语分析""生成逻辑""中国问题与阶级范式"这四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给出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清理,并且提出富有新意的论述。正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维度,上述理论任务的完成也必然是一种以"批判性"为关键词的反思与建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可大致划分为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主流形态不是中国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进一步发展更新形成的哲学,也不是中国当代本土生长起来的其他新的哲学,而是从外国引进、然后又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运用中国语言表达的、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的、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被中国人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的国家哲学.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促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还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20.
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理论的突破,必须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时刻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永葆先进性、永驻科学性的力量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本质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