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解读《耻》中的歌剧与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一直想创作歌剧借以思考两性间的关系;在作品后半部,卢里又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动物诊所。歌剧和狗几乎耗尽卢里所有的精力,也占据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这对惜墨如金的库切而言似乎是令人费解的。本文作者认为艺术和动物在本质上是卢里新条件下的生存基础,是在个体与时代的困境中寻找的突破路径,是文学家库切为后殖民时代的南非开出的疗救药方。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耻》以南非殖民生活和冲突为背景,揭露了黑人和白人之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人公卢里态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卢里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卢里和露西之间关系的变化,卢里和佩特鲁斯之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始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透过卢里所遭遇的种种尴尬,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对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的南非历史、现状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无奈和焦虑。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展示了南非白人卢里从幻想到现实,从冷漠到怜悯,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卢里多重身份的发展和蜕变,表现出库切赋予小说人物身上的对于实现消解父权中心、现代人重塑自我身份、人道主义复苏以及前白人殖民者与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对话与联接的诸多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陈凡 《现代语文》2007,(3):72-74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代表作《耻》的叙事结构,揭示小说主人公卢里这一白人殖民者后裔在南非遭遇的种种冲突的本质是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进而得出这部小说是对殖民主义“篡越”行为的批判,对文明之间和平共处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在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中,"属下"是颇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在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耻》中,曾经的白人统治者卢里和露西逐渐边缘化,沦为了属下。笔者试图从属下角度解读库切的《耻》,同时,剖析曾经的殖民者沦为属下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耻》这部作品中,库切对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投去了关切的目光。首先,小说中卢里在凝视动物客体时主观地赋予了动物羞耻的情感,但凝视也使卢里注意到人类与动物在衰老与死亡之下存在共同的羞耻,由此促成了他与动物之间的共情。其次,衰老所带来的羞耻颠覆了男性主体对女性客体的凝视,以露茜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勇于反抗传统权力关系,对男性投以具有压迫感的凝视。最后,小说中黑人的凝视摧毁了白人的自我,他者凝视所带来的羞耻最终导致自我行为意义的失序。  相似文献   

9.
《耻》是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的作品。作为南非著名作家,库切作品多次涉及复杂的种族、社会和个人伦理问题,深刻探讨了后殖民主义和种族关系等主题。他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文学才华在国际文坛上活跃,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耻》这部作品使库切在1999年第二次获得布克奖,成为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作家。故事的主人公卢里因个人放荡的行为导致了家庭伦理、性爱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错位。本文从分析“男性气质”的概念开始,结合南非社会变革的大环境,探讨这种层层伦理错位如何导致卢里失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进而白人男性的种族优越感消失,造成社会阶层的下降,父亲角色认同失败,并最终导致其整体男性气质的缺失和悲剧色彩浓厚的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0.
孙洪梅 《海外英语》2013,(19):190-191
《耻》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为背景的作品,通过讲述一对白人父女在南非的生活与遭遇以及遇到的耻辱,深刻反思了后殖民时期的南非该何去何从。不同于以往评论家对库切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论文将焦点放在动物议题上,试图深刻探讨主人公卢里与动物的关系——从蔑视动物到与动物和谐相处,甚至最终成为动物的一员,从而说明人类的最终归宿是尊重动物,关怀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回归本性。在与动物的亲近中,完成对自我的体认。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倾向于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或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观照库切布克奖小说《耻》中的动物伦理观以及生态思想。然而,我们若走出欧美文化批评的既定阐释框架,会发现库切与儒家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文章尝试从道德、政治和同情这三个伦理、政治元素入手,借助儒家思想考察《耻》中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耻》不仅聚焦道德、政治与生态之联系,揭示其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精神性根源和体制性根源,同时注重同情的伦理影响,主张人类关爱一切生命,以同情之心实现人与万物的“有情共生”。小说对将世间万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的呼吁,对良好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诉求,对进行跨物种之共情想象的倡导,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构建了独特的伦理方案,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生态伦理的需求越发迫切的情况下尤显珍贵。从儒家思想观照《耻》,库切文本超越国族和文化阈限的普适性生态意义得以呈现,而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亦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2.
徐志鹏 《文教资料》2008,(21):29-30
库切的小说<耻>揭示了南非正在变革中的种族冲突.主要是白人和黑人,从前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冲突.突出表现了白人在这一变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并试图在主人公卢里的女儿露茜身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她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女性来承担并化解这个冲突.  相似文献   

13.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1999年出版的小说《耻》是库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性力作。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作品成为了文坛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荣格的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剖析《耻》这部小说中所隐含的人物、情节和叙事原型主题。  相似文献   

14.
《耻》描述了一个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卢里因与一个女学生的艳遇而被逐出了学术界。小说中,卢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始终贯穿全文。本文将从卢里的浪漫主义情结作为突破口以揭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白人在南非这样的第三世界的生存现状及处境。  相似文献   

15.
库切的小说《耻》描绘了受帝国殖民主义以及种族隔离制度压迫的南非,并打破人与动物二元对立的疆界将小说中人物直接比拟为动物。后殖民生态理论批评着眼于人类、动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打破西方霸权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化,从而审视人物身份从建构到破裂再到重构的动物身份的书写。小说揭示白人日益边缘化以及有色人种逐渐中心化的过程中个体生存艰难的处境,进一步探索库切对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索以及对多元物种和谐共存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南非当代著名作家J·M·库切日益成为当代文坛关注的热点。而他的代表性力作《耻》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所有文学爱好者的视线。《耻》这部作品毫无晦涩生僻之语,情节通畅,一点都没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自由跳跃”。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是开普技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独自一人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每周四下午,他都会驱车赶往格林角,与妓女索拉娅见面;有一天他又引诱了自己的学生,比自己小三十岁的梅拉妮。丑闻传出后,他来到边远的乡村,在那里与几乎是独自谋生的女儿露茜…  相似文献   

17.
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通过细读库切小说<耻>中反复出现的歌剧、狗、噩梦和枪等意象,分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和政治话语.歌剧<拜伦在意大利))其实是卢里自身生活的写照:在象征已逝殖民者权威的流浪狗身上,卢里父女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血淋淋的噩梦反映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无力抵抗的受害者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未鸣的枪则暗示了殖民者最后依靠的消逝.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籍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小说《耻》是对种族隔离制度解除后的南非的现状的关注,特别是剖析了白人在南非生存困境,本文从《耻》的简介入手,分析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风格,重点探讨了小说所设置的空间边缘化与人物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南非作家J.M.库切将小说《耻》置于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小说中描写的土地、女性遭强暴事件和动物问题体现了殖民主义与生态毁坏的共谋关系。本文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类对土地的争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及暴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虐杀,展示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女性问题及动物问题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20.
杨翔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20-121,125
首先分析叙事重复,并区分了同质性重复和异质性重复。然后详细列举了库切小说《耻》中的重复。接着通过分析叙事结构和叙事情节,指出异质性重复在该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在探索意义生成时,笔者结合米勒的解构思想,通过分析情节重复的异质性,指出该小说对传统理性主义思想的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