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犯罪情节分类新论——兼谈刑事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情节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量刑情节又分为刑档情节和刑度情节.它们中的酌定情节往往相互交叉,难以区分,而且刑法典中又未对"从轻""从重"等量刑情节属于刑档情节还是刑度情节作出规定.在实践中,或重复使用,或混淆使用,建议对刑档情节尽量法定化,将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主要限定在刑度情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报应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复仇。但报应与复仇貌似神异 ,是对复仇的否定。报应论经历了神意报应、道义报应、法律报应等三种理论形态。其合理性表现在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对人权的保障和对主观主义的反对。其不合理之处在于过分突出了自由意志的预设 ,对效益的忽略与重个人、轻社会等等。  相似文献   

3.
阐述关于正义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法的关系,报应刑的理性反思,报应刑中正义价值追求之历史嬗变.报应刑只有建立在正当合理的根据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实现其正义的价值.否则,正义便会变为不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刑罚目的存在报应刑说、预防刑说和二者的折中说。从现实来看,西方国家将预防犯罪作为其适用刑罚的目的。这尽管符合社会秩序的需要,但预防目的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必要对其修正。在刑罚手段层面上,以报应限制特殊预防或一般预防,是达到正义和秩序相统一的正当途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量刑方法是改革刑事司法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影响量刑的主观因素及诸客观因素,从而提出了改革量刑方法的大胆设想,即:把法律规定的量刑情节,例如法定情节中的加重处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等情节,以及法律规定的酌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加以定量化,在审判具体刑事案件时,把犯罪具体事实情节转换为一定的数以适应本来就是定量化的法定刑幅度,从而公正合理量刑。这种方法既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操作,也适用于简单数学运算,优于目前国内使用的综合估量式量刑方法。  相似文献   

6.
拘役刑是在较短时间内剥夺或限制罪犯人身自由的刑罚。根据刑罚报应理论和刑罚功利理论,适用拘役刑难以使受刑人罪与刑相适应,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预防犯罪功能和威慑功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在现实中运用也不够广泛,因此,笔者建议废除拘役刑。替代拘役刑的手段包括广泛适用罚金刑,拘役刑易科罚金、缓刑、管制刑,以及改用半自由刑性质的刑罚等。  相似文献   

7.
各国刑法几乎毫无争议地对既遂犯和未遂犯采取了区别处罚的立场,然而在理论层面,关于区别处罚是否合理却长期存在激烈的争论.迄今为止,区别处罚论者从报应刑论和功利刑论的视角提供的所有理据均缺乏说服力.区别处罚论不但有违报应正义,同时不利于刑法法益保护目的的实现.对区别处罚的批判引向了对传统刑法“结果中心”的犯罪观的质疑.依据改革论者的主张,结果理应被排斥在犯罪的定义之外,结果不应影响刑事责任的轻重争有无.这种立场符合现代刑法的理性追求和公平理念,对传统刑法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于环境犯罪采取的处罚方法包括自由刑和罚金刑两种,罚金刑因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相契合而更加有利于实现环境刑法的初衷.但我国环境犯罪中罚金刑的适用还存在诸多明显缺陷,如适用范围狭窄、适用方式不当、数额不确定等,应当从扩大罚金刑适用范围、完善罚金刑适用方式、缩小环境犯罪的罚金刑幅度、增强罚金刑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环境形势的适应力等方面完善其适用.  相似文献   

9.
犯罪单位的刑种设置及其适用事关单位犯罪的预防和惩处犯罪单位的正义实现。本文在分析现行的罚金刑对犯罪单位的优劣之后,提出了犯罪单位的罚金刑的完善之策,并进一步论述了犯罪单位的名誉刑等新刑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安全生产刑事立法采用的是“事故型”的模式,注重抽象的报应和预防。在现代社会中,安全生产的刑事责任应具有多维性的内涵和变革的视角,其含义是指犯罪人因其安全生产犯罪行为而承担的以预防、修复和惩罚为目标的刑事处罚。我国安全生产刑事责任的立法应该通过防线前移、增加及完善有关刑法条文、将赔偿入刑和实行双罚制等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鉴于近年来权威主义非主流儿童观返潮,借鉴贝卡利亚倡导废除死刑时的分析框架,笔者对权威主义儿童观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跨学科批判和分析。笔者认为,体罚无论从一般预防还是从特殊预防的角度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对受罚学生本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有害影响可能从幼年持续终老。体罚源自成年人的过度自恋,维护这种自恋的方式本身是一种恶,一旦把克制体罚的理由移除,自制力一点小小的弱化,就足以导致体罚冲动的升级。  相似文献   

12.
假释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刑罚执行制度,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是刑事近代学派主观主义、特别预防主义、教育刑理论在刑罚执行制度上的体现。假释制度与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全球化、行刑社会化、刑罚轻缓化的全球背景之下,假释对于刑罚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商鞅法律思想的刑罚目的是以威慑儆戒为主的一般预防论,即靠对犯罪人实施重刑,来威慑儆戒其他人使其不敢犯罪,达到预防社会犯罪的目的.商鞅的刑罚目的理论,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以重刑、必得、明法为基本内容,这一刑罚理论虽然曾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曾出现过刑事威吓模式和社会防卫模式,在法治时代的今天,我国应选择刑事威吓与社会防卫相结合的模式,树立犯罪控制模式的新理念--犯罪的相对性与刑法的谦抑性,两种犯罪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为:刑罚威吓在弱化,社会防卫在强化.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中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可界分为普通非刑罚处罚方法、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人民法院适用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和行政机关适用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普通非刑罚处罚方法存在功能缺陷,为弥补功能缺陷,应完善其体系,增加普通非刑罚处罚方法种类。教育矫正是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应有的功能,现有的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种类稀少,难以有效发挥教育矫正功能,应当增加其种类;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在适用对象、适用原则上均有不足,需要完善。行政机关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有悖法理,应将行政机关适用的部分非刑罚处罚方法植移入人民法院适用的非刑罚处罚方法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shared similar difficulti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as their mainstream peers. Thirty‐five teachers working in six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schools took part in a mixed methods study to explore their use and understanding of reinforcement principles. The purpose of the mixed methods approach was to triangulate the teachers use and perceived use of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strategies with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had a good grasp of positive reward‐based strategies, bu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other three types of reinforcement (negative reward, punishment and penalty) was less accurate. There was a clear aversion amongst the sample to discuss punishment with many stating that they do not use it, which contrast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Structured continu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are required to rectify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belief and evidence.  相似文献   

17.
流刑渊源于上古时期的流放制度,经过行政处分到刑罚制度的嬗变,其惩治力度不足的问题一直很突出。宋代在司法实践中,通过流刑主刑及附加刑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流刑惩治力度不足的问题,确保了流刑降死一等重刑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肉刑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残酷的刑罚,延续千年,而在汉文帝时得以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事件本身也反映出汉初特有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汉初统治者的慎刑思想、"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废除肉刑改革的催生剂和内动力。同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成功历史经验也给当代中国废除死刑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对于死刑改革中政治决策者作用的定位及刑罚改革的立法技术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刑法中现在还存在死刑。废除死刑是国际发展趋势。讨论死刑适用与存废问题,应该从刑罚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才能把握问题的方向和本质,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刑罚的哲学根据,按照通说有报应论和功利论。从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论来看,死刑只能用于罪大恶极的暴力犯罪,适用死刑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于经济犯罪适用死刑贬低了生命的价值。从古典功利论发展出的刑罚个别预防论也提出了保留死刑、限制死刑的主张。为此,以刑罚的哲学根据为视角,得出经济犯罪处死刑缺乏正当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人类刑罚史上最为严厉的刑种 ,而死刑的存废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谓当前的国情。没有一个国家会对重罪轻罚的 ,作为法治国家 ,建立一个公正的犯罪惩罚机制以打击犯历时保护人民正常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一个国家的治理如果不以道德和基本人权为基本理念 ,则这个国家与其说是落后 ,不如说是不够文明开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 ,但仍有不少国家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名义仍保留死刑 ,这篇文章尝试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