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代中国教育学内涵着并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呈现其生命性,在直面复杂的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实践中,以理论的建构“全息”丰富的世界,以理论的发展提升教育学的复杂性,使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建设与“我”的、“我和你”的生命相互交融,使理论更新与实践变革相互滋养。这具体体现为从“教育学”到“我的教育学”、从“教育学”到“我和你的教育学”以及从“教育学”到“我和你共同热爱、创生、享用的教育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教育中的人的研究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这使我们得以从教育学的立场思考教育中的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奠定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整体重建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美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美育理论中“育”的缺失与美育实践的缺失,因此须从美学、教育学、美育等方面探究其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在理论研究层面要与教育学真正联姻,在实践操作层面则要抓住重点,通过落实学校美育、引导艺术美育、开拓网络美育、提倡生活美育,以点带面使美育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美育理论中“育”的缺失与美育实践的缺失,因此须从美学、教育学、美育等方面探究其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在理论研究层面要与教育学真正联姻,在实践操作层面则要抓住重点,通过落实学校美育、引导艺术美育、开拓网络美育、提倡生活美育,以点带面使美育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原创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提出主要源于时代的呼唤、国外教育理论的“冲击“、其他学科的“排挤“.目前我国教育学原创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原创性不足,需要研究者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饱满的实践精神投身现实教育问题,洞悉文化传统与文化氛围,适应政策调整,继承性、批判性、超越性地进行教育学原创研究.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8.
原创性不只是评价标准,更是研究品质和知识属性。“生活教育理论”是近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一,近百年来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在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学发展中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创生路径而言,“生活教育理论”批判地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于理论根源处创造性再生。就原创品质而言,“生活教育理论”原创主体的精神特质在方法论层面启示了“为什么能够实现超越和原创”,原创内容的典型特色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其“如何实现了超越和原创”,而原创体系的绵延承续意味着教育理论的原创性必然需要经过历史性评判的检验和推动,这对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得以实现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发展都要求教育学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学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做纯粹的概念研究;漠视实践问题,缺乏实践意识;用外来的理论去诠释中国实践;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学理论发展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学研究者成长经历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学研究要走出困境,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即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批判实践、改进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离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预言“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与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学科”川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个中缘由,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恐怕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教育学患了“教育学自卑症”。要建立起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要建立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体系教育学”。  相似文献   

11.
范式的转化研究:教育理论实践化的桥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式的转化研究,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必经研究阶段,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性化的中介研究形式。范式的转化研究为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提供过渡性的知识,具有独特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价值。没有教育理论范式的转化研究,教育理论就缺乏进入实践的过渡性知识,就难以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学校发展计划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现代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学校制度变革策略,自2000年以来,通过大型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学校发展计划在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得到大规模实验推广,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学校制度变革策略在我国西部中小学推进的路径、机制、方法等基本内容,反思评析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践效果、问题和阻抗。作为一种源于异域的分权式学校管理思想和方式,学校发展计划的引入和实践对我国正在探索中的学校整体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教育目标与健康中国行动目标脱节、教育形式与健康中国行动要求不符,以及教育绩效难以适应健康中国行动需要等问题。建议将健康主体性教育作为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重构目标,进而通过健康教育主体联动、教育时空创新,以及教育制度协同三重机制的建构与实践,实现我国大学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型重构。  相似文献   

14.
半个世纪以来,对"西南巨儒"莫友芝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成果并未充分转化为广泛服务于社会的教育资源。鉴于此,对莫友芝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进行探讨,可促进其研究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者参与学校变革,将面临更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因此,教育学者必须对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心理准备等保持清醒的自识,对教育实践生态进行准确判断,并且通过尝试性接洽对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合作可能性以及合作空间进行明辨。  相似文献   

16.
教育知识转化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计量追踪法对当前教育知识转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教育知识转化在渠道、内容和接受者方面存在着问题。教育科研知识朝向实践的转化与学校的资金、校长对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教师对改善自己工作现状的渴望、最近教育主管机构强烈推行的教改做法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要求,以及教育知识创造者对知识开发和传递的态度等因素直接相关。知识转化不仅是一个传播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所依赖的知识背景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特殊的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使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有其共同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揭示这种特殊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科学的功能有效施放的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教育科学对于教育实践主体的功能集中地体现在对其教育观念的改造上。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包括: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意图的转化过程;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能力的转化过程;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主体精神的转化过程。优化教育科学的功能施放现状必须优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师教育的演变遵循着一条以教育实践为起点的逻辑线路,即"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念"。推动这一演变发生的动力源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间的矛盾,它构成了我们分析和区分不同教师教育道路的直接线索。对这一逻辑线路的考察表明: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脉络是"培训——教育——学习",该脉络的形成有其内在必然性。走向教师学习是未来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大致路向。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以一种不具有普遍操作性的抽象形态存在于人类教育生活中。教育理论是一种部分化的理论,难以面对整体化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具有独特的话语形式和规则,缺乏直接进入教育实践的操作性知识。教育理论缺乏刚性的抽象特性,直接决定着其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