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童子雯  文炳 《英语广场》2023,(17):17-20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于2016年获得雨果奖。本文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出发,选取部分英译典例,以描述性的方法探讨其英译本。研究发现,在预备规范下,翻译文本的选择受到原作自身及译者背景的制约;在初始规范下,译者总体的翻译策略偏向于可接受性;在操作规范下,译者在选词及句法层面上灵活运用增译、减译等各类翻译技巧,但在人名英译上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创立了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至少受到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影响。图里把应用在翻译中的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种规范制约着翻译的不同阶段,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作出的抉择行为是其个性情感、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传统译论中译者被喻成机械的“搬运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后结构主义却视译者为为所欲为的“操纵者”。文章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辩证统一。运用阐释学相关理论阐述了译者能动性;指出了译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译者为我性,以期译界对译者主体性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商务译界尚无相对完整的理论规范。文章参考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商务翻译规范进行整合并分成三类:管制型规范、调节型规范及译者个性规范。  相似文献   

9.
由于双关语的翻译涉及到用一词表达两意甚至多意,所以传统的译论认为双关语不可译,但是Delabastita却认为双关语可译并归结出了十种翻译策略,这为译者翻译双关语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许多优秀的译文也证实了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公示语英译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常见的错误可以分为三类:语言层面上的错误、文化翻译错误、语用翻译错误。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事后追惩"三个视角分析,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译者没有做好译前的适应与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做好"三维"转换;译者在译后没有受到"事后追惩"机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在解构主义关照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它对传统译论中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以及翻译中"忠实"的概念重新阐释来提高和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但是,应该正确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具有局限性,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张亮平 《培训与研究》2010,27(3):126-128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传统译论制造了使女性和译者失去声音的另类历史,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女性和译者受到双重歧视。女性主义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以双重歧视为突破口,对女性和译者进行了双重解构。本文在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性别隐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从而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身份的双重彰显。  相似文献   

15.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对宏观视域下翻译目的与微观视域下的行文措辞进行研究,分析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以对比和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来探究每位译者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结合目的论的理论观点,深入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间的关系。《红楼梦》的解码过程体现了不同译者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翻译目的驱使的译风、译貌等典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归化和异化是双语转化中经常使用的两种翻译方法。长期以来,翻译理论中大量存在着主张归化翻译的倾向。翻译实践中归化译法也受到译者和译评者的偏爱。在奈达"等效"翻译理论的视野下,这种翻译方法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需的。然而,随着文化派翻译理论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能够反映翻译活动的本质、体现原语国家语言、民族文化特性的异化翻译应该受到重视和提倡。依据这种观点,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有意识地选用异化的方法处理文化含义丰富的词语。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译论中的原著中心说使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一直被忽视。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试图从关联译论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说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袁静 《林区教学》2012,(1):56-58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作为载体的翻译活动也日趋活跃。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译者开始活跃在译坛上。对于翻译学科的建设,有新鲜血液注入,无疑是美事一桩。但是,随着翻译市场的繁荣,各种粗制滥造的译文也层出不穷,于是乎,翻译品质的保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粗译、滥译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初涉译坛的青年译者身上,作为译坛的生力军,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忧虑。那么,到底该怎样规范青年译者的翻译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克里斯蒂娜的囚徒》译文的解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规范理论视域内翻译就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活动,译者往往会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接受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制约。具体到相对受欢迎的《淮南子》英译,马绛领衔的汉学家团队首先根据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相关的预备规范选择出具有可译性的文本,然后遵循翻译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相关的初始规范,再参照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相关的操作规范,产出既服从源语文化规范又服从译语文化规范的规范译文。马绛等汉学家在译入《淮南子》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规范意识,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国内学者主动译出中国典籍具有十分重要且具针对性的启示:国内译者需主动争取海外汉学家加盟,采取中外译者协同翻译的合作方式;需基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具体内涵付诸于文本翻译实践;需将翻译规范内化于惯习,推动翻译场域的整体运作,以期产出能够有效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典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