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元干以爱国词人名世,其突出风格是"慷慨悲凉"、"抑塞磊落";而他还有大量词作反映了与作者生活思想有关的另一侧面:生世之感、闺情、旅愁、美景、咏物等等,其风格则是"妩秀"柔美.其豪放的民族"弦歌"开出后来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先河,而那婉约的"阳春白雪"之歌则是对雅艳词传统的美好继承.  相似文献   

2.
论屈原的艺术气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 ,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 ,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 ,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 ,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张元干词的美学特征。文章指出张元干词的主要的美学特征是:豪壮悲愤的崇高美;婉约妩秀的阴柔美;情景交融的境界美。  相似文献   

4.
宋明两代,理学为盛。理学以一种知识信仰的辐射,渗入诗中,遂有了儒者的理学诗。理学与诗歌成为宋、明士人典范的身份标志,但复古宗唐诗风弥漫下的明代理学诗自不能完全循着宋代理学诗的路数演进,其间的变化正可折射出宋明理学在不同文化生态下的诗歌体现。  相似文献   

5.
诗味三辨     
"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本文试从对"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诗味与诗之味、"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三个方面来对诗味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诗国”辨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这不仅是因为诗歌多.更是国为整个的生活、传统、精神、意识等都是诗歌式的,这可以在经济、哲学、审美意识、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找到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诗与歌之辨     
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时代的艺术是以诗、歌、舞三者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回顾中国诗歌发展史,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很多诗篇都曾作为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颂。诗寓于歌声之中,歌寄生于诗之上,诗与歌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从诗与歌的关系入手,分析诗与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出当代诗与歌创作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九龄的《感遇》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广泛和狭窄之不同,在艺术手法上有"兴寄"和"比兴"之差异,在诗风上有古奥和蕴藉之别,语言上又有质直朴素和清新秀丽之分。导致这些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人生经历、仕宦沉浮、文学思想以及个人人格上的差异。他们的《感遇》诗影响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为"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谈佛论道是张元干渲泄内心激愤和无可奈何情绪的两大渠道。佛之“苦空”观、秋月心及道之闲适意、渔隐趣,是张元干汲取佛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张元干词的亦佛亦道.既是时代风尚的反映.也是他个人生活聒遇坎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夜来香爱夜的静谧,爱风的清凉,甘愿被无尽的黑,遮住美丽的面庞。百花竞相争荣的清晨,我却在甜蜜地睡着,紧紧闭合的花瓣,裹住我曾徜徉的芳香。我是夜琳琅的语言,我是风纯净的目光,每晚我开在大地宽阔的手掌上,守候着孩子们梦想中的天堂。 千年的愿望总希望,在那个冷清的小站,能够再听到,你亲昵地呼唤我的名字。月光,忧愁地洒下,车门轻轻地打开,又紧紧地关上。我期待地闭上了眼睛,静静地听着许多脚步由远及近,又由近到远。我站成了孤独的一棵树,微微仰起头,悲伤地读着,你悬挂在月亮上的信。 莲的心事一朵淡粉色的莲,绽放在江南的湖畔。它托起…  相似文献   

11.
12.
再释“是”     
"是"字是个多义词,有不少新词义在已出各有关辞书中尚未涉及.经初步分析,"是"有36解,而<汉语大词典>只有13解,<汉语大字典>有14解,且缺少戏曲例证.  相似文献   

13.
《型世言》语词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的发现 ,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相当宝贵的资料。该书中的大量语料足资补正《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在条目、义项和例证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写作于特定的年代,其创作艺术手法日渐成熟,尤其善以浅显明白、清新朴素的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虽然这些作品客观地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抒写了时代的悲歌,但毕竟是以哀叹自己的流离失所与悲哀痛苦为基调,所以我们不能就其思想意义方面给予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杜甫律诗的章法,因题材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格局。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格局:一种是以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点题→写景→言事→结情);一种是以四句为一个意段的“二节式”(描绘物象→寄托情志)。登临、咏怀之作多用“四节式”,咏物之作多用“二节式”。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的代词"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指示代词,而是一个确指代词。当它复指前一分句并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时,随着前一分句的简化,"是"的指代性越来越弱,就演化为表确认的用法。系词"是"的用法和焦点标记"是"的用法都是由这种表示确认的"是"发展而来,它们是同步发展,也都是在差不多中古的时候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清溪道人编撰的《禅真逸史》与《禅真后史》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内容、叙事手法及思想方面都有其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主要依据献考述祭祀路神的仪式“祖”在唐以前的情形。考述的目的是为了复原汉唐间诗歌写作的一种环境,并希望借此个案的研究,重新唤起对于学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纵观流传至今的李清照诗词作品,由于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及诗人独具特色的审美观照,在其诗词作品中,体现了“阳刚”与“阴柔”两种迥然有异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水田稻作技术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其源头在长江以南的稻作民族中,古老的天皇制和天皇文化归根到底还得追溯到中国大陆的古层文化,“大尝”意为“大的新尝”,即“体现天皇权力的新尝”,新尝与大尝原来都是村落层次的谷物收获礼仪,但神祗令把它明确规定为国家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