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只有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跨越,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而这一步离不开教师课内的引导。日常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唯有以课内阅读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奏,将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才会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学生才可能尽享到阅读带给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张爱英 《陕西教育》2011,(11):43-43
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在阅读中。不仅要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要能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使阅读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叶圣陶曾经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正说明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于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拓宽阅读视野”作为“探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阅读作为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思想、熏陶情感与铸就良好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两条途径。课内阅读虽有重要意义,但有限的课内阅读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新编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共有14个“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内或课外阅读,由于“阅读”在教学上不作要求,故考试就不涉及“阅读”知识点,长期以来被人所忽视。殊不知这些阅读材料对于深化教材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增长学生才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阅读教学因过于关注文本解读,忽视对学生阅读效果的关注而饱受诟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割裂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忽视对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应该回归理性,追求效度:课内往课外拓展、课外向课内聚合、以写作促成阅读、让评价引领阅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四种途径,能够起到“勾连”“聚合”课内外阅读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贯通.  相似文献   

6.
新编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共有14个“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内或课外阅读,由于“阅读”在教学上不作要求,故考试就不涉及“阅读”知识点,长期以来被人所忽视。殊不知这些阅读材料对于深化教材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增长学生才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一、结合“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臭氧”、“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温室效应”等,学生从这些阅读教材中了解臭氧、水、二氧化碳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惑我:怎样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呢?“课内”与“课外”之间为何那么遥远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一厢情愿地“引导”不会有效果,可取的做法是先不要与课内离得太远,认真研究学生课内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悉心为学生走向广阔的课外阅读架设出一个个并不陡峭的坡度,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级而上,一边“散步”,一边饱览语文世界的美丽风光,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语感,最后登上语文素养的顶峰。  相似文献   

8.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课外阅读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链接式阅读教学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链接相关阅读材料.在“法定”的语文学习时空内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通过实施“开源、立本、节时、共读”四大有效策略,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构建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成其芳 《教育艺术》2004,(3):61-61,6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但现实是我们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往往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需求的动力 ,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 ,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 ,努力寻求阅读机会 ,从中获得信息 ,得到阅读满足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笔者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三个有效途径是 :一、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 ,由课内对课外的过渡 ,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 ,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在这方面 ,我采…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尤其注重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课内阅读。因为它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是靠课内阅读来培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外阅读就是补充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忽视,虽然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提倡和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尤以文学性作品为甚,可是在学生课内作业负担过重还难以在短时期得到根本扭转的今天,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课外阅读的重要,还在于它是课内阅读的强有力配合。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以苏版教材为例,并从阅读与生活“融合”、课内与课外“联合”、精读与略读“结合”、反馈与评价“应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产生阅读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兴趣。”是啊。有兴趣才会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体验。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能拓宽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  相似文献   

15.
群文阅读作为课内单篇阅读教学的补充,有效衔接了课内外阅读教学,有力推动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发展。“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借助单篇教学的“1”,拓展到同一主题下多篇阅读的“X”,以精读课文的有效延伸及单元主题的有效拓展作为群文阅读的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朱玲娟 《教学月刊》2006,(12):53-55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是当前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整卷150分中约占15%的比分。文言文阅读相对来说题型变化较少,主要从理解和积累的层面去检测,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中考语文的“抢分题”。又因为文言文阅读检测材料课内外兼有,往往是课内、课外各一段(篇),而即便是来自课外的阅读材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推荐篇目“程度相当”.适合学生阅读,而且常常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考查对课内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举例来说,《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嘉兴卷)》文言文阅读题:  相似文献   

17.
米晖春 《教育》2024,(9):124-126
<正>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通过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和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和“学”的质量。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细分为“课内阅读”及“课外阅读”两大部分,以往教师更侧重于对“课内阅读”的教学,忽视了课外阅读中对学生的指导。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大对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掌握相关的阅读教学技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选择阅读篇目,满足学习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但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工作,那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智慧之源,阅读可以构筑一个人的精神家园,阅读对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步入课外阅读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在小学阶段运用“4融4分”课内外融合阅读策略的实践探索。“4融”侧重融合式阅读课的规划,包括融合内容、融进课时、融入环节和融汇方法;“4分”指学生课外阅读时须采取的具体策略,包括分时阅读、分散阅读、分册阅读和分享阅读。该策略旨在从大单元视角整体规划课内外阅读,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品格,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