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朗读示范对学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更是一项可就地取材的教学资源。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课堂上以声、光、电的组合取代教师范读,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似乎这样能够体现上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于是,范读遭到了冷落,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去实践了。笔者认为,教师的范读是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一些教师以追求课堂的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由,放弃了范读。另外,多媒体的使用,也是一些教师放弃范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无论课程怎样改,怎样发展,教师的范读都有它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设置是课程发展的必然,回归和体现科学的“整体”面目。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而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是其核心,应体现其师范性,综合性;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应注意教师的配备,课程建设的渐进,教学过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无论课程改革怎样发展,教师的范读都是难以替代的。其一,教师范读是学生体验语文学科丰富情感的最佳途径之一;其二,教师范读比录音或多媒体朗读有更为强烈的渗透力、影响力;其三,教师范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四,教师范读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范读更是一种鲜活亮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重视并开发这一资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给教师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教材”,而且是“设置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的过程”。任何课程的实施,又必须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为支撑。语文教师,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范读、诠释、评价、点拨、描述、分析等)则构成了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成为无比丰富的语文课程素材性资源。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启动的“面向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体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场所,更是实验进程中的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窗口。笔者近日走进了实验区,直观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给学校课堂的可喜变化。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情绪高昂,明显显现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师生双向、生生多向”的交往互动局…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传统教师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弊端,在教师就职的学校中促使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以教育实践性课程为主体课程,实施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的实践策略,既激活了校本培训,又使“课堂回归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8.
实现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教师的作用,是把物理科学“转移”为基础教育的物理学科或课程、把基础教育的物理学科或课程“转换”为学生的物理科学的学习活动。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在价值,就是使高师物理系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这些“转移”。由于现行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价值,造成其内在价值难以被未来教师认知和实现。因此,必须以实现“转移”为我国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价值,改革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9.
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体现“师范性”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本文以课程内容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了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应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学活动和德育问题为重点,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核心,提供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学习情景素材,提高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探究性。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中,教师似乎独享课堂话语权,但正是这种表层上赋予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掩饰了教师个体话语权的丧失,教师在教育世界的实然状态是无力的“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话语权应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现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对话,与教育研究者的对话。教师对话能力的形成需要其自身课程观和课程意识的确立,同时学校制度环境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复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中教育内容更是越来越复杂,例如:以前的课程资源基本以书本为主,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社会、自然等都成了课程重要的资源。在幼儿园的课堂中,幼儿身上的隐性资源如果能被更好地利用,则能使课堂更富有生成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也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幼儿在课堂中哪些隐性教育资源可以被利用呢?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临床”教师教育理念对教育硕士课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建构模式,形成了由课程主导系统、支持系统、评价系统三大系统有机整合而成的“临床”型课程建构新模式,鲜明地凸显出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交织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课程、重视临床伙伴关系和教师教育者团队等课程支持系统的建构、通过外部“临床标准”和实践取向的内部评价为课程导向及提供保障等特征。美国“临床”型教育硕士课程建构模式对于我国推进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尝试建构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构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社团建设、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是我国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实际背景出发,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所提出的挑战,提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吸引其他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的,以体现教师专业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将培养和培训课程整合沟通、终身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并根据我国当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这两类不同情况,又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子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师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其角色主要体现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行为的塑造者”、“课程的执行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公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角色发生很大变化,化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t只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模式,重建自己的角色。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角色定位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范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规范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还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和朗读的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感的熏陶。但是,在实行课改的今天,有的教师为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教师的范读似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即使偶尔被记起,其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范而不实,成了“泛读”(泛,肤浅),存在着许多症状。[症状记录]一、以生为本”失主导“这是你的感受,不错!”这是你的理解,很好!”课堂…  相似文献   

16.
刘莺 《湖南教育》2004,(19):16-1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误区和偏差逐渐浮出水面,诸如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廉价表扬过滥,教学只求表面热闹,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信息技术使用不当,等等:笔者在对相关教育报刊的收集和整理中发现,不少研究者把这些问题归因于教师观念的认同与行为的滞后这一矛盾。似乎教师的观念不成问题了,关键是怎样把新观念付诸实践,怎样在实践中体现新观念。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至今,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整个语文教育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其中尤其是教学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了改革的主战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教师控制着话语权,往往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功能,促进了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使教学赋予了很大的灵活空间。新的课程理念使语课堂变“大”了,教材变“多”了,教学方式变“新”了。课堂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室,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的许多场合,课程资源也拓展到学生身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上应以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宗旨;课程结构上要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实施上要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参与;课程评价上要方式多样、项目多元、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陆标 《中学文科》2007,(9):46-4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新的变革,在师生关系、教师角色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教育”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