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篮运动员比赛中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归因维度和效能期望量表问卷对女子篮球运动员比赛中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效能期望影响着女篮运动员比赛中的归因和情感反应;女篮运动员倾向于把比赛结果归于个人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和内部原因;归因能预测比赛后的情感反应,但并非所有归因维度都与比赛后的情感反应是显相关;比赛成败结果是影响女篮运动员归因和情感反应的重要因素;比赛的效能期望、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均存在着显的主力与非  相似文献   

2.
以参加2003年全国蹦床冠军赛和五城会蹦床比赛的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蹦床运动员归因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蹦床运动员的基本归因类型为:面对成功或对比赛结果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归因;面对失败或对比赛结果表现不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蹦床运动员的归因倾向,在性别、年龄、运动等级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文化程度、训练年限上无显著性差异。失败情境下的稳定性维度与运动成绩有显著性意义,优秀蹦床运动员与一般蹦床运动员的归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于运动员流畅状态的干预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探寻流畅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而调控运动员的流畅状态,也是训练与竞技实践工作者的迫切需要。从流畅状态干预角度出发,对124名冰雪项目运动员施测“运动员流畅状态影响因素问卷”,考察冰雪项目运动员流畅状态影响因子及其特点。研究发现:冰雪项目运动员流畅状态影响因素由“积极的心理准备”“、放松的情绪状态”和“专注于比赛的注意力”三个因子构成;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在“积极的心理准备”因子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项目、主力–非主力、训练年限分组、运动成绩分组的运动员之间,在“放松的情绪状态”和“专注于比赛的注意力”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对冰雪项目运动员赛前流畅状态的调控,要重视赛前心理准备、情绪放松以及比赛专注力的心理指导与教育,并要针对不同群体运动员的特点开展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4.
吴键 《体育教学》2006,(4):53-54
一、自尊的概念及其表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自尊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能力和重要程度的肯定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自尊在情绪情感上表现为一种愉快的、能够胜任学习或工作任务的、值得受人尊敬的自信与满意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5.
刘杰 《辽宁体育科技》2001,(5):28-28,33
要想克服过度紧张情绪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紧张。说的确切一点赛前紧张情绪是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结局(包括自己和本队的表现)的期望(对好的结果)和恐惧(对坏的结果)造成的情绪矛盾。对比赛结果越是抱有期望越易紧张。对比赛结果越没把握越易紧张,比赛的意义越重大则对成功的期望越大。对失败的恐惧也越大。这样。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越高。而要求自己完成的任务越艰巨,把握越小紧张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罚点球是指在足球比赛中 ,防守方队员在本方禁区内严重犯规 ,由攻方队员在点球点罚球。因为罚点球是罚球队员对守门员的一对一射门 ,所以命中率高。因此 ,更好地把握罚点球的机会 ,对比赛得分或取得比赛胜利将起到重要作用。1 影响罚点球命中率的因素1.1 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它是指情绪的紧张程度超过了运动技术的活动需要 ,从而产生阻碍作用状态。由于比赛的重要程度 ,及比赛结果的重要性 ,或到了比赛关键时刻 ,如点球决胜时刻 ,从而使罚点球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 ,会发生一系列的动作与生理变化。如动作不协调 ,肌肉疆硬…  相似文献   

7.
“摆正位置”是大赛前后常能听到的话。但我国运动员在各类重大比赛中,因参赛位置摆得不正,由“夺”变“保”,自背包袱而饮恨的事例不胜枚举。“夺”之角色乃是弱者向强者冲击,“保”之角色则是强者守位防失。这是两种作用效果完全不同的参赛角色。“夺”与“保”常处于动态变换中,“夺”者往往是赛前战绩未在高处,或比赛过程中仍难分伯仲,此时的角色心态一般较平静、集中,对比赛结果没有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唯以冲击对手为目标和己任;进入比赛“保”之角色的运动员大多是赛前战绩占优或比赛过程中比分领先者,其心态则变得较为复杂、矛盾,运动员的注意力已从比赛过程更多地转向比赛结果,对比赛结果的期望值迅  相似文献   

8.
“迷信”行为在竞技运动中很普遍,但其概念尚无定论,或许它属于一种比赛仪式行为,区别于程序行为和宗教行为,可从行为主义观、归因 观、动机观来解释“迷信”行为。重点介绍已有研究对“迷信”行为前因后果的探索,影响“迷信”行为的因素有内部因素(性别、超自然信仰、归因风 格、运动认同、文化背景、控制点和心理压力)、外部因素(比赛重要性、比赛不确定性)和内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技能水平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 用)。而“迷信”行为的作用有积极的方面(提高任务表现,提高自我效能感、坚持性、目标设定,缓解心理压力,增加控制感)也有消极的方面(心理障 碍、负性预示、归因偏差),这可能要取决于运动员如何看待和运用这类行为,或许“迷信”行为还可以再细分为积极“迷信”行为和消极“迷信”行为。 目前,已有研究多关注其内部影响因素和积极作用,较少关注其外部影响因素和消极作用,而且还存在研究方法单一而简单、缺乏测量工具、第3变 量研究不足等问题。总之,运动员“迷信”行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研究应考虑研究方法、测量工具、消极影响、外部因素和第3变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运动心理学有关理论对四省边区少数民族体育考生考前抑郁焦虑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体育考生考前抑郁焦虑情绪相当严重,影响其抑郁焦虑的各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挫折”、“自我概念”、“考试环境”、“限制”、和“实力对比”,而影响较大的多为心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考察大学生运动员完美主义与自尊和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以186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进行完美主义、自尊和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结果发现,运动员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维度与自尊和训练比赛满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运动员完美主义的反复思考、关注错误、知觉父母压力和知觉教练压力与自尊和训练比赛满意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运动员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对预测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尊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反复思考和关注错误对预测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尊起到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运动员完美主义的反复思考、关注错误和知觉教练压力对预测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起到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在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贡献,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5.6%.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身体自尊、目标取向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47名大学生身体自尊、运动中目标取向及主观锻炼体验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与疲劳的预测都达到了显著性,自我定向不能够预测积极幸福感,任务定向可以作为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调节变量.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性情绪、较低的疲劳与烦恼.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以及对疲劳与心理烦恼的负向预测都说明,身体自尊就考察运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运动焦虑水平与成败归因倾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焦虑水平的变化在运动比赛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运动焦虑水平与成败归因倾向,直接涉及运动员情绪变化对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焦虑水平对归因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不同焦虑水平的运动员对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有着不同的归因倾向。这些不同的归因倾向有着与运动焦虑水平相关联的激励后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校园足球竞赛制度改革几个实证案例对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低年段学生中引入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趣味性足球游戏,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形成锻炼习惯;家长一起参与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练习和班级比赛,有利于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也有利于形成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足球比赛实行角色转换能培养学生重视体能,正确对待比赛胜负,从而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能让学生积极克服困难,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抗挫折能力,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情绪状况,以及运动与非运动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状况和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情绪的7个维度(紧张、抑郁、愤怒、慌乱、疲劳、精力、自尊)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紧张、愤怒、疲劳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抑郁、慌乱、精力、自尊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精力、自尊、抑郁、慌乱.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人生就是选择,无数的选择累积起来得出的结果就是选择者的人生。一场魔兽争霸的比赛中,我们选择建造那个建筑,建造在那个位置;选择那个英雄作为首发等等:这些都将影响最后的比赛结果,这其实就是跟“人生就是选择”同一个道理。能作出正确选择者获得比赛的胜利,选择错误者就自然失败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女子篮球运动员比赛成败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 Weiner归因理论为依据 ,探讨了我国女子篮球甲级队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特点。结果显示 ,女子篮球运动员对比赛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 ;失败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后的情境 ,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可以改变 ;成功后主要产生感激、自豪、欣慰 ,失败后主要产生内疚、惋惜 ,成功后情感反应强烈 ;女子篮球运动员对比赛成败归因存在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之差别 ,主力运动员情感反应强于非主力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以飞碟射击双多向比赛开局对全场比赛结果的影响为研究内容,着重论述比赛开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打好飞碟双多向比赛开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白冰冰 《武当》2024,(1):58-60
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困扰,影响他们的竞技表现和比赛结果。因此,心理训练在拳击运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拳击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困扰因素,探讨心理训练对于解除这些困扰的作用,并提出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应对技巧、培养积极心态、提供心理支持这些有效解决运动员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对心理训练的实践探索,为拳击运动员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训练指导,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竞技表现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第 10届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单项每轮次、每组单圈领先运动员及成绩进行现场调研 ,对比赛的概况、特点、比赛结果、冠军运动员完成超越的时机及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 5 0 0 m比赛中 ,运动员采取抢占有利位置 ,全程领滑战术而取胜 ;在 10 0 0 m比赛中 ,运动员采取中途加速超越对手 ;在长距离比赛中 ,运动员采用后程加速夺取胜利。  相似文献   

20.
张彦 《体育学刊》2016,(4):86-90
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自尊、自我控制和攻击性的测量,考察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攻击性认知呈负相关;运动员自尊与冲动控制、工作或学习表现、健康习惯呈显著正相关,与节制娱乐、抵制诱惑呈正相关;自尊、自我控制对运动员的攻击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